吴晨骏

吴晨骏


更新时间:2025年3月20日 22:58 浏览量:58

  • 中文名:
  • 国    籍:中国
  • 民    族:
  • 生日期:1966年
  • 毕业院校:东南大学动力系
  • 表作品:长篇小说《筋疲力尽》

简介


吴晨骏,1966生,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动力系,现居南京。著有小说集《明朝书生》,《我的妹妹》,《柔软的心》,诗集《棉花小球》,长篇小说《筋疲力尽》。

详细资料


吴晨骏主要作品

* 《明朝书生》(1999)

* 《我的妹妹》(2000)* 《柔软的心》(2002)

* 《棉花小球》(2003)

筋疲力尽封面

* 《筋疲力尽》长篇小说(2004)

吴晨骏出版图书

  • 柔软的心/时**作系列

    作者名称吴晨骏

    作品时间2002年10月1日

    《柔软的心/时**作系列》是在2002年10月1日出版的一本书,作者是吴晨骏。
  • 筋疲力尽

    作者名称吴晨骏

    作品时间2004年8月

    这是一本描写当代文人的长篇小说。故事中的人物或是作家或是大学教师。在当今社会 中,他们处在社会的边缘,他们的行为具有非主流的特征。小说反映了他们一群人的生活、 工作、爱情,作者重视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既真实又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缘文人的尴 尬处境,以及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心灵的挣扎。...
  • 我的妹妹

    作者名称吴晨骏

    作品时间2000年2月

    《我的妹妹》主要包括:伐木;啊,美好的生活;小布速写;叛徒;写生;窃窃私语等是作者的精品集。 吴晨骏,男。1966年5月出生于江苏泰兴。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动力系。在电力部门工作多年,1995年辞去公职。现为自由作家,定居南京。从事文学写作至今已逾十年,曾在《人民文学》《钟山》《山花》《大...

吴晨骏诗歌创作

吴晨骏诗歌给人突出的印象是低姿态。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他完全可以有更高的诗人形象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以便适应“他们”对文化,对英雄主义等的消解姿态。他不是。他甚至在某些地方显示出一种孩子的模样,让人诧异。正是这样的低姿态,使他的语言呈现出“小学生”的声音,比如《**》《冬季》这样有些非非的诗。但在另外的诗歌中,一旦减少了图解的东西,减少了调侃,并加强叙事,却完全成了另外一个小学生的声音。

吴晨骏人物评价

早先的晨骏是作为一个诗人出现的,他的那些语言在圈内若隐若现地流传着,为他嬴来隐隐若揭的声明,而现在支撑晨骏生活的是小说。那时晨骏一个人放弃了工作躲到郊区,在一间屋主原来放自行车的小屋里面写作。

吴晨骏在大学读的是工科,对于文学理论、文学历史他几乎没有涉及过,甚至文学作品他也读得不多,他进入文学可以说完全是一种本能,一种肉体的趋向,一种隐秘的、原始的力量驱使着他。晨骏是用肉体来思维的,他是那种不能将精神和肉体存在截然区分开来的人,他的小说传达的就是他对于世界的本能反应。

吴晨骏的小说几乎都包含着一个回忆结构,他似乎着意将你带进某个往日,然后在那里将你的平静打得粉碎。它把你带入某个旧日子,这个旧日子就存留在你的身边,可是你把它给忘了,似乎忘得一干二净,你需要一个触发点,一个媒介,一个时刻,从你的日常生活中出离开来,你才能回到那里,望见那里的风景,在那里你望见的并不是别人的过去而是你自己的往日。

吴晨骏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柔软的苦若的存在世界,在这里存在的样态是卑微的积弱的,它使存在的本真的"畏"与"烦"昭然若揭,这是从一个人的体的方面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它是一个生命的自我敞开和揭示。

晨骏的感伤也许正在这里,于追求对梦的信中无所信,于无所信中追求信,对于他来说信和不信都是没有终点的过程,他将在追求有所信和不信之间作西西佛斯似的奔波。这是晨骏作为一个人的宿命,也是他的小说的一个宿命。这个宿命也成了他的小说的潜结构。

吴晨骏就像他的小说,目光专注,注重细节,思考问题的角度总是那么与众不同,想得太多,说得太少,内心疯狂,外表古怪,十分善良。

—— 棉 棉

吴晨骏在《梦境》中对那个自由撰稿人的自怜、自叹、自嘲,乃是逃出围城之后的精神凭吊。鲁迅写过一篇《娜娜出走以后》,对女性解放进行深刻的反思,而《梦境》则是“吴晨骏出走之后”的自我反思。

—— 王 干

对于吴晨骏来说,回忆和梦想是他抵达现实的筹码,是他对现实挤压的一种逃避。然而吴晨骏真的可以生活在乌托邦里吗?回忆真的可以使他动荡不安的灵魂得到安逸吗?不,回答是否定的。他对幻想的信任是有限度的。他一方面认真地构筑着他的乌托邦,一方面又在解构着他的乌托邦,让人对自己的记忆世界产生怀疑。

—— 葛红兵

从自身的生**验出发,吴晨骏启动了一场使人焦虑与颤抖的梦魇,《柔软的心》这篇小说从头至尾都在叙述一种令人窒息的死亡。

——叙 灵

吴晨骏长篇小说《筋疲力尽》,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上世纪90年代作家的生动画面。所谓“筋疲力尽”,既是作家们的生存状态,更从一个侧面描画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普遍的精神状态。

—— 李云雷

zhua曲子白渡白颗

上一篇:平林舟子
下一篇:杜牧
近期文章

本站热文

服务标语,315服务标语
2025-03-19 02:51:29 浏览:7
一本录取时间:一本录取时间河南?
2025-03-19 01:10:46 浏览:6
72小时 打一字 VS 72小时打一字谜
2025-03-19 05:40:19 浏览:5
附议 VS 附议和同意的区别
2025-03-20 19:20:52 浏览:5
标签列表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