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丛芜
更新时间:2023年5月4日 14:34 浏览量:20
韦丛芜(1905-1978),安徽省六安市叶集人,原名韦崇武,又名韦立人、韦若愚,笔名东滢、蓼南、白菜、力行等。1905年3月16日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是现代著名作家韦素园的胞弟。1912年入霍邱县立小学读书。1918年考入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0年,进入阜阳安徽第三师范学校学习。1922年,在安庆与李霁野合办《评议报》的《微光周刊》和《皖报》的《微光副刊》,宣传新文化。是年秋天考入湖南岳阳湖滨大学附中二年级。1923年6月去北京,与三兄韦素园同住在北京大学第一院大楼对面的沙滩五号公寓内,并进北京崇实中学高中二年级读书。1924年开始翻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1925年结识鲁迅,并经常去北京大学旁听鲁迅讲授的中国小说史。同年秋天,考入燕京大学,并与曹靖华、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等在鲁迅的倡导下,创办了著名的“未名社”,同时主编《燕大月刊》,创办《莽原》半月刊,从事办刊、创作、翻译及未名社的经营等工作。1929年大学毕业,次年底去上海从事翻译工作。短短的几年时问里,他翻译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罪与罚》,蒲宁的《新的梦》《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法国贝洛的童话集《睡美人》,英国葛斯的《近代英国文学史》等作品,还发表、出版了创作的小说《校长》、新诗集《君山》《冰块》及一些散文。1931年9月应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之聘,来到天津担任该院英文系教授,讲授英国文学史、英国戏剧和翻译等课程。1933年9月,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梦想着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凡成年人都是社员,都是股东,军事、**、教育,均附属于其下,形成一个经济单位,向着世界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的目标走去”,回到故乡霍邱县城,开办学校,创建“兴复农村工作训练班”,并被安徽省政府任命为霍邱县代理县长。八年抗战期间,为生计所迫,不得不经商养家糊口,一度放弃了文学创作与翻译。抗战胜利后,又开始进行翻译与创作。1946~1949年间,翻译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西伯利亚的囚犯》(现通译《死屋手记》)、《死人之家》《女房东》等小说。1950年,加入上海市翻译工作者协会,任文艺组组长。1952年在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担任英文。50年代前期,翻译出版了20余部俄苏及美国文学作品。1955年开始,屡遭冤错之案的困扰,在艰难的处境中,仍然潜心学习,继续翻译。1957年翻译出版苏联短篇小说集《友好的微笑》,1958年翻译出版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巨人》。他50年代的翻译,总字数近500万字。1960年4月迁居杭州。1978年12月,在杭州丝绸学院教英语课。同年12月19日,因心脏病去世。1980年,他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昭雪。
韦丛芜是一个创作型的翻译家,一生勤于笔耕,留下了不少创作和翻译作品。其翻译作品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短篇小说集》《罪与罚》《卡拉玛卓夫兄弟》《西伯利亚的囚犯》《死人之家》《女房东》《未成熟的青年》《孤女》《家庭的朋友》《地下笔记》《白夜》《叔叔的梦》《永久的丈夫》《诚实的贼》《魂灵》《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赌徒》《**》《着魔的人》,以及《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蒲宁的《新的梦》,现代苏联文学的《收获》《妮索》《库页岛的早晨》《百万富翁》《库兹尼兹克地方》《列宁--永远不落的太阳》《苏联短篇小说集》《从白金国来的艾素丹》《里吉达的童年》《友好的微笑》《卡拉布格海湾及其他》《苏联散文集》《意大利印象记》《六作家论》《苏联五作家》《作家的写作法》《文学青年写作论》《****的进军》《伟大水道的建筑者》《一个萨塔哈诺夫工人的手记》《为和平而战》,欧美的《近代英国文学史》《格列佛游记》《人与超人》《英国戏剧家》《撒谎记》《布尔塞维克女皇》《爱绿猗里》《睡美人》《赫亚华沙歌》《坚忍者》《热爱生命》《金融家》《巨人》。
他建国后出版的俄苏文学方面的重要译著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文光书店,1950-1953;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西伯利亚的囚犯》(文光书店,1950-1953)、《穷人》(文光书店,1951-1953),《卡拉玛卓夫兄弟》(文光书店,1953),《陀思妥耶夫斯基短篇小说集》(文光书店,1953,包括《女房东》《白夜》《淑女》《不欢的故事》四篇小说);阿·托尔斯泰的《里吉达的童年》(文化工作社,1950);尼古拉耶娃的《收获》(文化出版社,1951);恰科夫斯基的《库页岛的早晨》(上海海燕书店,1951)。而其在俄苏文学方面的翻译成就主要体现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翻译上。
韦丛芜一直牢记着鲁迅先生对他的嘱托和希望:“以后要专译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好能把全集译完。”他把这当作自己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在1950年文光书店所出的《罪与罚》第8版序中,他曾向读者谈到了自己的一个计划:“我希望再花三年工夫,根据C***tance Garnett的公认最佳的英译本,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全集译完。然后专修俄文,重校一遍,完成一生中的一件最有意义的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即使在道路坎坷、贫困衰老的晚年,他依旧每天从早上工作到深夜,一方面校改原来的译作,一方面继续翻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其他作品,终于完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全集(共24部小说)近300万字这一浩大的翻译工程。
韦丛芜翻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其译本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颇为传神。韦丛芜是诗人,也写过小说,颇能体会所译作品的精妙之处,因此,其翻译有不少地方能很好地传达原作的韵味;第二,简洁流畅。这是读过韦丛芜翻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读者共有的一个感觉,浙江人民出版社在1980年的《罪与罚》的“出版说明”中明确指出其“文字简洁流畅”;第三,长期全面。韦丛芜从1924年19岁时开始翻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一直坚持到垂暮之年,独自一人译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24部小说,时间长达50余年,字数多达近300万字,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译介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由于时间长,翻译的作品全,他对作品的理解也较一般仅译一两部或几部作品的译者要深刻一些;第四,精益求精。由于翻译的时间长,他有较多的时间对自己的译作精心修订。早年出版的译著重版时,他往往一再进行修改。《罪与罚》1946年出第6版时,他已对之进行了全面修订,而“1960年,他又根据文光书店1953年第8版作了全面修订,译文质量有较大提高”。这使他翻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但韦丛芜所译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也有一些不足。第一,系从英文转译,且为直译(他在1930年为《罪与罚》所写的《序》中自称:“全书都是直译的。”实际上,他终生敬仰鲁迅,受鲁迅的“硬译论”影响很大,所有的小说都是直译的),因此,许多地方的理解不够准确(如《罪与罚》第一章最后部分酒鬼的唱词就有明显的错误:“顺着拥挤的行列往前行,碰见了从前的那个女人”,实际上原句应为:“顺着波季亚契大街跑,找到了从前的老相好”。把“波季亚契大街”译成“拥挤的行列”,这是明显的错误,当然,很可能这是英译本的错误),而且,难以很好地再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风格。第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一大特点是揭示人物内心深处隐秘的情感和思想,因此他常常写幻觉、梦境乃至意识流,思想跳跃颇大,文字也往往要么相互绞缠,要么不十分衔接,而韦丛芜所译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一大特点是“文字简洁流畅”,这也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风格相去甚远。
当然,韦丛芜也知道根据英译本转译问题较多,曾尽量想法弥补这一不足。一是找俄文原文对照校改。在1930年《罪与罚》的序中他声明:“我是根据C***tance Garnett的英译本重译的,时常也用俄文原本对照。......我们发现英译本中也常有错,和《穷人》的英译本一样,不禁叹翻译之难,因为那译者乃是极著名的。她几乎把都介涅夫(即屠格涅夫--引者)、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著作全部译完了。其他**作家的作品还在外。”但他自己不懂俄文,只好找人依照俄文原本对所译作品进行校阅,如《穷人》请的是精通俄语的三哥韦素园,他“那么悉心地用俄文原本从头至尾地校阅”了全文;《罪与罚》在出第6版时,“曾由张铁弦先生用俄文从头至尾详加修正一遍,费时一年”。二是打算专修俄文,把自己所译重校一遍,使译文更准确,也更贴近作家的风格,可惜冤错之案一再缠身,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总之,韦丛芜的翻译,尽管有某些不足,但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小说的独立翻译及其取得的艺术成就,使他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一席地位。
君山(诗)1927,未名社出版部
冰块(诗集)1929,未名社出版部
韦丛芜选集 1985,安徽文艺
穷人(长篇小说)**陀斯妥也夫斯基著,1926,未名社出版部
格列佛游记(卷一,长篇小说)英国斯微夫特著,1928,未名社出版部
张的梦(短篇小说集)**葡宁著,1929,北新
回忆陀斯妥也夫斯基 **陀斯妥也夫斯基夫人著,1930,现代
英国文学:拜伦时代(文学史)英国葛斯著,1930,未名社出版
罪与罚(长篇小说)**陀斯妥也夫斯基著,1930,未名社出版部
睡美人(儿童故事集)法国贝罗著,1940,北新
穷人及其他(长篇小说)**陀斯妥也夫斯基著,1947,正中
死人之家(长篇小说)**陀斯妥也夫斯基著,1947,正中
西伯利亚的囚犯(长篇小说)**陀斯妥也夫斯基著,1950,文光
卡拉布格海湾及其他(小说集)苏联蒲思托夫斯基著,1950,文化工作社
里吉达的童年(长篇小说)苏联·阿拖尔斯泰著,1950,文化工作社
百万富翁(长篇小说)苏联格比敦·莫斯违凡著,1950,文化工作社
库斯尼兹克地方(长篇小说)苏联A·瓦洛辛著,1951,文化工作社
从白金国来的爱素丹 苏联B·克巴巴耶夫著,1951,时代
一个塔哈诺夫工人的手记(短篇小说)苏联扬金著,1951,时代
为和平而战(讲演集)苏联爱伦堡等著,1951,文光
库叶岛的早晨(长篇小说)苏联柴珂夫斯基著,1951,海燕
列宁——永远不落的太阳(短篇小说集)苏联玛米汉利等著,1951,文化工作社
收获(长篇小说)苏联格林娜·尼古拉叶娃著,1951,文化工作社
作家的写作法(理论)1951,新文艺
文学青年写作论(理论)1951,春明出版社
妮索(长篇小说)苏联鲁克尼茨基著,1952,文化工作社
苏联五作家(理论)苏联斐定等著,1952,文化工作社
六作家论(理论)苏联洛姆诺夫等著,1952,文化工作社
意大利印象记(散文)**巴甫连珂著,1953,文化工作社
卓拉玛卓夫兄弟(长篇小说)**陀斯妥也夫斯基著,1953,文光
巨人(长篇小说)美国德莱塞著,1958,新文艺
细雨纷纷的下着,*风阵阵掠过野冢,我的骨骼在野冢上直挺地躺着。
光已经从世界上灭绝,我的骨骼已经不发白色。
我这样死着,——
在空虚里,在死寂里,在漆黑里死着。
唉唉,我的骨骼怎的又在微微叹息了!
唉唉,我的心火怎的还没有灭尽呢!
唉唉,它在里面又燃起了!
唉唉,又燃起了,绿绿的灼火又然起了!
司光的神不能灭熄我的心头的残烬,绿绿的灼火又照亮了我的心的王国。
在这王国里,好像初次幽会似的,我的灵魂紧紧地拥抱着我心爱地**,她曾白白地葬送了我的青春;
在这王国里,我又觅得我空洒了的眼泪,我失却了的力量,我压死了的热情,我的幻梦,我的青春,我的诗歌,我的雄心,——
这一切都齐整的罗列在爱的祭坛上,下面架着浇过油的柴火,当中铺着一个**,——我知道,这是专等着我的灵魂的到临。
我的灵魂到**上虔诚的跪下,柴火在下面燃烧着,我的诗歌在坛上呜咽地奏着,我的**在坛上轻盈的舞着,
我的眼泪,我的力量,我的热情,我的幻梦,我的青春,我的雄心,……同在这火光中举行了葬礼。
火焰烧遍了爱的祭坛,火焰烧遍了心的王国。……
但这只是绿绿的灼火。
——你又来了么,司光的神?我说。你这是第几次了?
——你知道,司光的神说,我并不是情愿这样的。
——灭不了的是我的心头的残烬,你何必使我的灵魂反复忍受烈焰燃烧的惨刑!
——你的罪孽太深了。
狂风吹灭了我的心头,急雨浇熄了它的残烬。
——它将不再燃起了,司光的神说。
——你这话说过几次了?我问。
我的心头暂得一阵莫名的清冷。
细雨纷纷的下着,*风阵阵掠过野冢,我的骨骼在野冢上直挺地躺着。
光已经从世界上灭绝,我的骨骼已经不发白色了。
我这样死着,——
在空虚里,在死寂里,在漆黑里死着。
唉唉,但愿我的心火不再从骨骼中燃起了!
但愿我的心头的绿绿的灼火不再从骨骼中燃起了!
1926年2月17日晚
在无底的深渊和无涯的海洋中我意识地挣扎着;
这挣扎只限于前后左右,而且永远是向下沉去,
无停地向无底地深渊沉去,我意识着,
这心情还不如在地上从高处落下时的恐怖的着实。
我的双手在水中拨动,兴起波纹,
我发见面包,金钱,荣誉,势力在眼前杂沓的晃荡着,被人争抢着,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拥挤着。——冲突着或追逐着——
啊!我自己原来也在这群中混着,但是永远下沉着。
面,铜,粉,铁,混合一块生出一种难闻的嗅味,
狂笑和痛哭造成一种刺人耳鼓的噪声,
在拥挤中我觉得烦厌了,而且确实疲倦了
我双手无力的垂下,眼前一切均模糊了。
无停的向无底的深渊沉去,我意识着,
这心情还不如在地上从高处落下时的恐怖着实;
唉唉,倘若能达底也罢!
唉唉,倘若我的双手不再拨动也罢!
4月30日
诗人的心好比是一片*湿的土地,
在命运的巨石下有着爱的毒蛇栖息;
他歌吟着,轻松心头的苦楚,
毒蛇在吟声里吮取着他的血液。
在生之挣扎里更痛感着生之悲凄,
他踯躅于人间,却永味人间摒弃。
唉,何时啊,能爬出那血红的毒蛇,
从命运的巨石下,从*湿的土地里!
zhua曲子白渡白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