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
更新时间:2025年3月13日 14:38 浏览量:20
霁山园林景熙塑像
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林景熙出生于平阳(今属浙江)。而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及马积高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记林景熙的生年为1241年。关于林景熙的字号,章祖程《题〈白石樵唱〉》云:“先生讳景熙,字德暘(旸),姓林氏。”吕洪《〈霁山先生文集〉序》云:“讳景熙,字德暘,号霁山”。**《平阳县志·林景熙传》云:“林景熙,字德暘,号霁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景熙一作景曦,字德阳。”方逢辰《蛟峰集·〈林霁山诗集〉序》:德暘作德阳;徐沁《金华游录注》:也作德阳;乾隆《平阳县志》:旸亦作阳。
林景熙《霁山集·送松存弟序》:“林氏自闽徒居平阳之坳中,至予十二世……予以奥里第二雪。松存为伯仲行。”据吴承志考证,坳中即亲仁乡林坳(今属苍南)。祖辈几经迁徙。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林景熙随父定居平阳腾蛟泗源大林邸(今林泗源)。
林景熙自幼聪颖,好读书。二十岁时已有诗名。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林景熙被举荐到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就读太学。
经历了“邅回三舍间”的刻苦攻读,林景熙于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由上舍生释褐(相当于进士及第)。入仕后始任福建泉州教授(谢翱赠诗称“府教”),迁礼部架阁(掌储藏帐籍文案之官),转从政郎(文阶官从八品)。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三月,元军在伯颜率领下进入建康,临安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林景熙眼看国事已无可为,不久便弃官归里,隐居平阳县城白石巷。
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林景熙应会稽王英孙的邀请,来到越中。在越中,林景熙接触了谢翱、唐珏、胡侨等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志士。
南宋少帝祥兴二年(1279)二月,厓山(今作崖山)战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的消息传来,林景熙与陈则翁等人秘密举行哭祭。
林景熙冒死收帝骸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总统江南释教的札木杨喇勒智(杨琏真迦)为了**来皇陵中的金玉宝玩,把在会稽的徽钦二帝以下的历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发掘,把剩骨残骸抛弃在草莽中,惨状目不忍睹,但无人敢去收拾。这时林景照正在会稽,出于民族义愤,与郑朴翁等扮作采药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拾取骨骸。景熙收得残骨两函,托言佛经,埋葬于兰亭山中,并移植宋常朝殿前冬青树作为标志,并写了《冬青花》诗:“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又作《梦中诗》四首,以凄怆的声调记录了埋骨的经过,抒发了自己的悲愤,并希望将来能读到他的诗的人,知道民族正气依然存在,没有随着国家的沦亡而完全消失。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就义八周年忌日,文天祥好友谢翱登富春山西台哭祭,写了《西台恸哭记》,又寄诗给林景熙。林景熙写了《酬谢皋父见寄》,一开头便说:“入山采芝薇,豺虎据我丘;入海寻蓬莱,鲸鲵掀我舟。山海两有碍,独立凝远愁。”意为:古人不得志,则隐居山林,或遁迹江海,如今国亡,何处去找一方净土呢?因悲叹:“行行古台上,仰天哭所思。余哀散林木,此意谁能知?”
元成宗大德初年,林景熙先后到过杭州、华亭、苏州、无锡、镇江、湖州以及严陵等地,写了许多寄托爱国之情的纪游诗,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处,也以诗文相互勉励。他重过南宋故宫,江山易主,景物全非,发出“王气销南渡,僧坊聚北宗。烟深凝碧树,草没景阳钟”的感叹。过葛岭时,他对已被**的权*贾似道,依旧责问“误国竟何言!”
林景熙归隐后,曾说不再与闻世事,但当他听到谢枋得不与元朝合作绝食而死,十分钦佩,以诗赞道:“何人续迁史,表为节义雄。”他听到家铉翁放归,呈诗说:“衣冠**风尘老,名节千年日月悬。”把他比作苏武,表示无限景仰。同时,他以犀利的笔锋,借秦吉了和孙供奉,对那些寡廉鲜耻的叛将贰臣,予以痛斥。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林景熙到五十八岁后,大部分时间住在平阳,教授生徒,过着清贫的生活,以颜回箪食瓢饮、乐在其中来自我解嘲。
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林景熙为判官王秉仁写了《平阳县治记》使人们知道平阳建县的历史。
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林景熙写了《公溥堂记》向州守孙筠进了药石之言,希望他能为老百姓做些好事。
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州判皮元修*均陡门,林景熙欣然为其作记。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平阳州志》修成,林景熙作序言。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林景熙六十七岁,忽然游兴勃发,北上杭州。来往吴越日久,时感思念家乡,渐觉体力不支。他在杭州患疾,自觉不宜久留异地而挥泪诀别友人,回到平阳家乡。
林景熙在家卧病两年后,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饮恨辞世,享年六十九岁。晚年,他把自己的诗文收集起来,编成诗集《白石樵唱》六卷,文集《白石稿》十卷。
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林景熙逝世后二十四年,同里章祖程的《白石樵唱》注释本问世。
林景熙诗意图
林景熙将诗作为毕生事业,他有自己的文艺观。他的论诗主张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合时世;二、根底**;三、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四、追求清腴婉壮的艺术风格,要求作品浑雄和谐,既有华藻,又见气骨。林景熙在诗歌创作上大不同于其同乡前辈“四灵派”诗人。面对鼎革之际,山河破碎、民生艰危的局面,他并没有啸傲山林,寄情田园,而是时刻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
在民族斗争剧烈、阶级矛盾深化、人民灾难重重的南宋末年,林景熙作为一个深感**之痛的爱国志士和文学家,其作品凄怆幽恻,充满故国情思,表现出深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在诗中热情歌颂文天祥、陆秀夫、家铉翁、谢枋得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概。如《杂咏十首酬汪镇卿》之九,写文天祥临刑不屈;《闻家则堂大参归自北寄呈》表彰家铉翁出使不辱;《杂咏十首》之十,赞叹谢枋得被拘北行至燕绝食而死。另一方面,对那些在民族危难关头**求荣、投敌变节的民族败类进行无情鞭挞,投以辛辣的讽刺。如《孙供奉》《秦吉了》,指斥他们**不如,笔端饱含义愤,见出爱憎分明的态度。
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处处充满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深深眷恋,对民族兴衰存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林景熙诗文风格幽婉,沉郁悲凉。他的诗歌大多以自然达意的联想,托物比兴的手法,精粹简练的语言,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揭示自己心灵深处**隐痛的情思和起到了对侵略者狰狞面目进行淋漓尽致的暴露,对在抗击外来侵略势力、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而捐躯的死难者表达无限敬仰的效果。如他的五言律诗《枯树》用托物比兴的手法,精粹简练的语言,意深笔婉地揭露了在元朝统治阶级的屠刀与铁蹄之下,故国山河处处一片焦土,人民流离颠沛、无家可归、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难以聊生的悲惨局面。又如七言绝句《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触景生情,借景写怀,沉郁苍凉,其哀国**之情,感人至深。
同时林景熙在作品中还流露了强烈的复国愿望。《枯树》诗中,“有枝撑夜月,无叶起秋风”暗示为复国而努力的志士尚在,只是力量还不足;“倘留心不死,嘘拂待春工”,巧妙地将“树心”比“人心”,只要人心不变,到适当的时候一定会达到复国目的。这是一首号召人民团结起来等待时机,赶走侵略者,实现复国目的、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歌。
构思精妙,笔意含蓄,语言委婉,寓意深远,是林景熙文学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他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表达了内心思想感情和准确地剖析了社会现实状况。他描写沧波浩渺的大海上出现海市蜃楼奇景的《蜃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力作。
林景熙最为擅长并且最能体现其诗歌艺术风格的是七言律诗。《霁山集》现存诗三百余首,其中七律八十五首,数量最多。他的七律完全是宋派宋调。他远绍杜甫,近俪放翁,又效法黄庭坚、陈师道奇警遒劲的格律,豪健跌宕,郁勃沉挚, 表现出了清而腴、婉而壮,又蕴藉、又酣畅的特点,在宋季戛戛独造,凌驾诸家之上。他在《重游曲镜次韵》诗中说自己是“独提诗律继黄陈”,表明了艺术上的追崇;但他却没有沾染江西诗派后期作家枯涩生僻的弊病,说明他善能推陈出新。
虽然如此,林景熙作诗并没有像某些诗人一样专事一体,而是不拘一格,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白石樵唱》中各体均有佳作问世。体裁的多样化,不仅显示了他开阔的创作视阈,而且有利于他在广袤的文学天地里成就新的建树。
林景熙
林景熙于南宋德祐二年(1276)辞官引归,后“往来吴、越间,殆二十余年”,并以“湖海客”自称。放弃仕途的林景熙踯躅于故国山水之间,朝夕与猿鹤为伍(《寄四明陈懋阳》:不如息我躯,猿鹤与朝夕),与鸥鹭为伴(《题水云深处》:所以盟白鸥,万荷最深处),像已所仰慕的谢灵运那样,过起了“坐啸山水城”(《登谢客岩》)、“乃乐烟水宽”(《简卫山斋》)的生活。林景熙在宋亡之后,虽然不曾剃度为僧或者乘鹤仙游,但是却积极地与僧侣、道士为友,展开了广泛的沟通和交流,并经常形诸吟咏,与当地的其他遗民诗人组成了一个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遗民群体,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群体活动。林景熙成了联系平阳、会稽两个遗民集团的枢纽人物,正是他的穿针引线,使得两个遗民集团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感召、互相激发,在思想上沟通联合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反元阵营,他们进行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交往活动,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交感。
最能体现林景熙爱国精神的事件是“冬青之役”。该事件发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总统江南释教的杨琏真迦率众挖掘会稽宋故六陵,将骸骨抛弃于草莽之中。林景熙闻讯义愤填膺,约唐珏、郑朴翁等冒死潜入皇陵,用装入竹篓中的枯骨换出六帝后之骸骨,装成六函,裹以黄绫,托言佛经,葬于兰亭附近。又去临安故宫常朝殿前挖掘冬青树六株,分植六帝墓前以作标识,并作《冬青花》和《梦中作》四首,暗以记其事。这次奋身义举,历史上称为“冬青之役”。
林景熙著作有《霁山集》,包括诗集《白石樵唱》,文集《白石稿》。始为元代章祖程编刻成集,明吕洪再度刻辑。后流传散失,简断编残,坊本罕见,经收集尚存六卷,编入《四库全书》,诗文共五百余篇。其故乡林泗源尚保存有《霁山集》二本六集,为永嘉诗人祠堂辑本,线装木刻版。1960年中华书局曾出版过《霁山集》。
五言古诗 | |||||
南山有孤树 | 商妇吟 | 故衣 | 秦吉了 | 孙供奉 | 晓意 |
故相贾氏居 | 游仙坛 | 妾薄命六首 | 登谢客岩 | 秋日榴花 | 连云楼 |
访二陆故居 | 寄周计院 | 别所亲 | 过风门岭 | 简卫山斋 | 酬谢皋父见寄 |
送喻舜举归寿乃翁七十 | 九日会连云楼分韵得落字 | 陈子植草庐成求予赋 | 用拙为金罍徐氏赋 |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 | 送胡汲古归严陵觐亲 |
方玄英故居 | 原易 | 蔡琰归汉图 | 游九锁山 | 锦屏山 | 纳凉过林氏居 |
半云庵 | 端午次韵怀古 | 石翁妪 | 寄四明陈楙阳 | 赠东谷上人 | 题水云深处 |
宴德初书楼 | 哭薛榆溆同舍 | 赠兰坡星翁 | 李两山侍郎仲氏儒而医解后会稽索诗识别 | ||
七言古诗 | |||||
谒严子陵祠 | 昌源怀古 | 春感 | 赠玉泉真士 | 石门洞 | 白拒霜 |
送葛居士住栖碧庵 | 赋双松堂呈薛监簿 | 双桧堂为鲁圣可行可赋 | 赋冬岭孤松得秀字 | 赠泰霞真士祈雨之验 | 送横舟真士游茅山 |
饯盛景则教授 | 赋梅一花得使字 | 谒陆宣公祠 | 荷珠 | 柳下渔次韵 | 读文山集 |
冬青花 | 书陆放翁诗卷后 | 宝积寺僧舍古梅一树皆荣而顶独枯即席为赋 | |||
五言律诗 | |||||
溪亭 | 昆岩 | 郑宗仁会宿山中 | 桐角 | 飞云渡 | 道中 |
新春 | 神山寺访僧 | 萱草 | 避寇海滨 | 郑氏西庄 | 客怀 |
溪行 | 仙坛寺西林 | 问桂 | 寄郑宗仁 | 哭郭同舍 | 赵奥别业 |
草花 | 夜意 | 赠吴秀才林东归 | 中和节 | 天台隐者 | 新昌道上 |
寄怀 | 惠山泉 | 钓台 | 过徐礼郎状元坊 | 古松 | 访朱月峰不值 |
重过虎林 | 故宫 | 辟雍 | 礼闱 | 西湖 | 拜岳王墓 |
孤山 | 葛岭 | 飞来峰 | 寄别诸公 | 过淀山湖 | 舟次吴门 |
京口月夕书怀 | 许郢州故宅 | 怀叶邓二友 | 初夏 | 鹿城晚眺 | 宿七里滩 |
访武伯山居 | 荷钱 | 久雨 | 过北雁荡山下 | 禹* | 禹庙 |
雨土 | 枯树 | 潘山长入括 | 过石壁丹泉二亭 | 客意 | 渔笛 |
老松旧隐为曹许山赋 | 疏懒为四明何君赋 | 越中送徐君寅归闽 | 练川道中次胡汲古韵 | 薛德之之江东简熊西玉诸公 | 留寄沈介石高士 |
有感 | 雪后 | 山中早行 | 寄芗林故人 | 答陈景贤 | 答山中侃上人 |
山*秋怀 | 初夏病起 | 蜀头陀客吴岁久持行精勤有道者也 | 过陶岭有钱王井又三里有钱王石庵 | ||
七言律诗 | |||||
云门即事 | 独夜 | 舜庙 | 寄葛秋岩 | 寄林编修 | 答周以农 |
归白石故庐 | 春暮 | 酬潘景玉 | 括城 | 纪梦 | 葛坛即事 |
答陈植父 | 赠天目吴君实 | 催梅 | 寄呈方蛟峰尚书 | 项羽里 | 新晴偶出 |
翁氏仁寿堂次韵 | 答柴主簿二首 | 答郑即翁 | 元日即事 | 灯市感旧 | 寄陈用宾 |
喜刘邦瑞迁居采芹坊二首 | 次王修竹监簿送羽士过龙瑞宫 | 闻家则堂大参归自北寄呈 | 陪王监簿宴广寒游次韵 | 东山渡次胡汲古韵 | 用韵寄陈振先同舍 |
答唐玉潜 | 瑞安院 | 杨妃菊 | 渔舍观梅 | 题长春子自画 | 挽浙西提举李公 |
挽徐若翁 | 云间怀古 | 虎丘寺 | 剑池 | 垂虹桥 | 多景楼故址 |
鹤林寺 | 金山寺 | 焦山寺 | 舟中书事 | 过吴门感前游 | 江心寺 |
长至日 | 元日得家书喜 | 次翁秀峰 | 读秦纪 | 寄七山人 | 次韵山中见寄 |
送友人孔济之之金华 | 浙中饥甚六月一雨颇慰 | 王监簿南墅新楼落成 | 立春郊行次唐玉潜 | 王监簿陶山祷雨志喜 | 王德玉席上赋牡丹 |
纳凉 | 入九锁山门 | 栖真洞 | 五日次韵 | 酬合沙徐君寅 | 重游镜曲次韵 |
题海上人栖云楼 | 立秋日作 | 中秋山中对月 | 荷花 | 秋日言怀次韵 | 和监簿山中次韵 |
别王监簿 | 次韵谢诸公见寿 | 访僧邻庵次韵 | 答金华王玉成 | 和王德游夜感 | 述怀次柴主簿 |
次曹近山见寄 | 送叶伯几之奉化 | 王修竹监簿名楼曰与造物游命予赋 | 喜监簿得陶山舜田 | ||
五言绝句 | |||||
侍应平坡侍郎郊行口占二首 | |||||
六言绝句 | |||||
六言(二首) | |||||
七言绝句 | |||||
题陆大参秀夫广陵牡丹诗卷后 | 归自越避寇海滨寒食不得祭扫 |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 宋武帝居今为寿丘寺 | 送果上人游五台二首 |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 |
秦望山 | 闻蝉二首 | 哭德和伯氏六首 | 吴中会故人 | 僧门 | 项羽庙 |
刘伶墓 | 黄耳冢 | 苏小小墓 | 馆娃宫 | 真娘墓 | 羞墓 |
送春 | 中泠泉二首 | 丹阳泉 | 刘龙洲墓 | 舟次吴兴二首 | 松间 |
凤洞 | 龙洞 | 天柱峰 | 神仙隐迹 | 赠会稽尹医师 | 秋夜 |
梦回 | 梦中作四首 | 别方槐庭山人二首 | 与邵德芳同舍三首 |
蜃说 | 公溥堂记 | 鞍山斋记 | 孤竹斋记 | 平阳州志序 | 磷说 |
龙源普度纪胜诗序 | 永嘉县重建法空院记 | 重修*均斗门记 | 永嘉忠烈庙记 | 平阳县治记王氏园林记 | 顾近仁诗集序 |
故太府少卿钱公墓志铭 | 宋贡士晋斋先生陈公墓志铭 | 故待制吏部侍郎应公墓志铭 | 故国学内舍蘧君墓志铭 | 故国子正郑公墓志铭 | 宋景元诗集序 |
霁山集
作者名称林景熙
作品时间1960年1月1日
纪录片《林霁山》中的林景熙
宋·方逢辰:宛然六义之遗音,非湖海啸吟风月而已,于诗家门户,当放一头。(《宋诗钞·白石樵唱钞》)
元·章祖程:陶渊明以义熙为心,杜子美以天宝兴感为得诗人忠爱遗意,霁山先生之诗,盖祖陶(渊明)而宗杜(甫)者也,熟味之可见矣!(《注〈白石樵唱〉》)
明·胡应麟:林德暘七言劲逸雄迈,《读文山集》可谓元初绝唱。……其恋恋宗国之意,盖未尝顷刻舍也。……德暘文辞精警,忠义气概,落落简篇。(《诗薮》)
清·贺裳:尝叹诗法坏而宋衰,宋垂亡诗道反振,真咄咄怪事!读林景熙诗,真令人心眼一开。(《载酒园诗话》)
清·乾隆帝御批:霁山先生采药拾骸,风高千古,堪称东瓯第一人,而其诗文风骨清秀,实乃宋末之稀也。(《四库全书》)
马积高《中国古代文学史》:浩然正气不减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文山。
陈增杰《林景熙集校注》:林景熙的诗歌在宋季戛戛独造,凌架诸家之上。
林景熙父母史籍没有明确记载。而福建福鼎和浙南部分族谱将林景熙接做林千之之子,恐有误。据《霁山集》中有《寄林编修》一诗,林景熙称林千之为林编修,以及林千之的《送马静山寄林晓山兄弟》一诗,林千之称林景熙的哥哥林景怡为兄弟,可以推断林千之应该不是林景熙的父亲,而是朋友和族亲。按**县志,林千之,字能一,号云根,右庠赐第,改文科,南宋开庆己未(1259)进士,《东瓯诗集》称凤林乡盖竹人。此外,林千之见于宋濂的《平阳林氏祠学记》,被盖竹林氏祠堂供奉,故林千之应为平阳盖竹一派人物,非林坳支派。故林千之与林景熙的父子关系证据不足。
林景熙兄弟三人(一说四人),景熙居第二。长兄林景怡,字德和,号晓山,从事教育工作,为当地乡校主持人,人品高洁,有诗作传世。幼弟字德渊,亡其名。另有林景英,字德芳,号隐山,平阳白石人,一说系其三弟。
林景熙墓(10张)
林景熙墓位于林景熙故乡平阳县带溪乡林泗源村庄后面的青芝山(俗名卧牛山)朝南山坡上。墓为砖室结构。清乾隆十二年(1747),平阳县令徐恕率林泗源裔孙重修陵园,并亲题墓碑曰:“南宋忠义林霁山先生之墓。”1983年,霁山先生墓被平阳县人民政府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7年由政府和当地群众筹集资金在墓前修筑“仰霁亭”。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平阳县令万民华在平阳县城中街为林景熙建造牌坊,颜曰“南渡孤忠”;清朝平阳知县何子祥又在平阳县城南门吊桥头建造牌坊,颜曰“文谢齐芳”“程朱绍美”。
霁山碑林
霁山碑林位于平阳县腾蛟镇卧牛山南麓林景熙墓前,是为纪念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而建的,主要建筑有仰霁亭、碑廊等。其中仰霁亭建于1987年,碑廊建于1991年,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又修缮了仰霁亭、西侧碑廊,新建了入口牌坊、东侧碑廊、道路、照明、植物景观等。仰霁亭八桩三间,仿宋亭阁式石木建筑。亭匾“仰霁亭”三字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所题。亭中诗碑正面刻有林景熙代表作《冬青花》,张鹏翼书;背面刻有《仰霁亭碑记》,书画家苏渊雷撰书;石柱上刻有名家书写的楹联多副。刘海粟、沙孟海、方去疾,陆俨少等一大批书画大家也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墨宝。2000年4月被命名为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zhua曲子白渡白颗
教的多音字组词:教的多音字组词一声?
2025年4月28日 05:21
焚香星宿(焚香星宿任务流程详解)
2025年4月8日 13:50
适用于英文(适用于英文词组)
2025年4月8日 09:40
第五届欧洲麻将锦标赛,欧洲麻将锦标赛 2019
2025年4月7日 13:51
钱袋:钱袋微信头像?
2025年4月4日 12:01
林的笔顺——森的笔顺
2025年4月3日 05:11
orange flower:orange flower歌词
2025年3月31日 00:30
日心说——日心说的发展历程
2025年3月24日 05:50
黀:黀简体字
2025年3月21日 12:50
逞娇呈美,逞娇呈美形容人
2025年3月20日 18:51
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正常
2025年3月19日 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