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读音 |
笔画 |
释义 |
正 | zhèng,zhēng | 5划 | 通“征” 征税 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门》。郑注:“正,读为征。” 唯加田无国正。——《周礼·夏官·司勋》 谨正盐筴。——《管子·海王》。李哲明云:“正,税也,正、征古字通用。” 出兵,征讨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书·汤誓》 故诸侯服而无正。——《管子·山至数》 司马弗正。——《礼记·燕义》 另见 zhèng
|
歩 | bù | 8划 | 按照,跟着;跟随。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毛泽东《浣溪沙》 推算;测算。迎日步气。——《时令论上》
|
歸 | guī | 18划 | 动词 赠送。通「馈」。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
歵 | zé | 15划 |
-
1.古同“????”。
2.“蹟”的讹字。
|
歨 | bù | 8划 |
-
古同“步”。
|
歭 | zhì,chí | 10划 |
- [ zhì ]
-
储备:“鲁人三郊三隧,~尔芻茭、糗粮、桢榦,无敢不逮。”
- [ chí ]
-
〔~䠧〕古同“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
|
歬 | qián | 10划 |
-
古同“前”。
|
歴 | lì | 14划 |
-
古同“历”。
|
歶 | yú | 15划 |
-
铜鱼,丧车的装饰:“无帾丝~缕翣,其貌以象菲帷帱尉也。”
|
止 | zhǐ | 4划 | 仅;只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印二三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只十有一日。——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 止露尻尾。 又 止有剩骨 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一篇文章还没有抄完;止有此数了 在句末可表肯定陈述语气,相当于“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诗·小雅》
|
步 | bù | 7划 | 长度单位,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 舆六尺,六尺为步。——《史记·秦始皇本纪》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荀子·劝学》
|
歫 | jù | 8划 |
-
1.古同“拒”,抵抗,抗拒。
2.古同“距”(a.至,到;距离;b.跳跃)。
|
歰 | sè,shà | 14划 |
- [ sè ]
-
古同“涩”。
- [ shà ]
-
古代出殡时的棺饰:“周人之葬墙置~。”
|
歮 | sè | 12划 | 〈形〉(形声。从水,歰声。声符(歰 sè )为本字,象四只脚两两相抵,表示不滑,是会意字。本义:不滑溜) 同本义,濇,不滑也。——《说文》
|
歧 | qí | 8划 | 岔路 路旁一歧东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亦指走入歧路 大道以多歧亡羊。——《列子·说符》 又如:歧旁(旁出的岔路);歧道(歧路,岔路);歧阻(道路阻塞) 指正式或正当途径以外的其他途径 。 如:歧差(差误);歧误(差错,错误)
|
肯 | kěn | 8划 | 恰恰 。 如:肯分(恰恰;凑巧) 〈方〉∶表示时常、易于 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红楼梦》 又如:这几天肯下雨
|
此 | cǐ | 6划 | 乃;则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礼记·大学》
|
歳 | suì | 13划 |
-
古同“岁”。
|
歯 | chǐ | 12划 |
-
古同“齿”。
|
些 | xiē,suò | 8划 | 助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劝阻等语气。 在《楚辞.招魂》中常见。《楚辞.宋玉.招魂》:「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楚词招魂尾句皆曰『些』。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此乃楚人旧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