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辛”所有汉字

找到21条“”部首的汉字
成语 读音 笔画 释义
14
  1. 辣味刺激

    辣椒虽辣,辣不死人。——鲁迅《伪自由书》

    又如:切葱头辣眼睛

xuē16

1.罪。

2.死刑。

3.古同“薛”。

12
  1. 惩罚,治罪

    挟目而辜。——《说苑·杂言》

  2. 肢解,分裂肢体

    杀王之亲者辜之。——《周礼·秋官·掌戮》

    大罪莫重辜磔于市。——《韩非子·内储说上》

    又如:辜磔(肢解躯体并弃于市的一种酷刑);辜人(受辜磔刑弃于市的人)

  3. 辜负,亏负

    幸得展张今日翅,不能辜负昔时心。——唐· 白居易《戊申岁暮咏怀》

    又如:辜恩不报;辜人誓言;辜恩背义(辜负恩德背弃大义,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4. 专固,垄断

    初置騄骥监丞,领受郡国调马。豪右辜榷,马匹至二百万。——《后汉书·灵帝纪》

    又如:辜较(垄断,剥夺他人利益);辜榷(独占,垄断,专固)

  5. 通“苦”(kǔ)。困扰

    楚与 中国侠(挟)而击之, 郑罢弊危亡,终身愁辜。——《春秋繁露·竹林》

bān18
biàn20

见“辫”。

biàn16
  1. (形声。从刀,辡(biǎn)声。本义:判别,区分,辨别)

  2. 同本义

    辨,判也。——《说文》

    辨,别也。——《小尔雅》

    辨方正位。——《周礼·天官》

    辨是与非。——《易·系辞下》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荀子·荣辱》

    不辨牛马。——《庄子·秋水》

    男女辨姓。——《左传·昭公元年》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又如:明辨是非;辨白(分辨清楚);辨色(辨别物色)

  3. 通“辩”。口头上争论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商君书·更法》

    传曰: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荀子·解蔽》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礼记·曲礼上》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又如:辨士(善辩的说客);辨给(口才敏捷,能言善辨);辨驳(根据事理加以反驳)

  4. 通“班”。颁布

    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汉书·高帝纪下》

    辨社诸侯,出门见之,著以为戒。——《汉书·王莽传上》

    又如:辨告(古代官吏将所订法律颁布告知民众)

biàn17
  1. 发辫。分股编紧的头发

    解辫请职。——南朝齐· 丘迟《与陈伯之书》

    又如:梳小辫儿

  2. 像辫子一样的条状物 。

    如:蒜辫儿;草帽辫儿

biàn14

古同“辩”。

biàn16
  1. 〈动〉(形声。从刀,辡( biǎn)声。本义:判别,区分,辨别)

    同本义,辨,判也。——《说文》又如:明辨是非;辨白(分辨清楚);辨色(辨别物色)

zuì13

同“罪”。

xīn7
  1. 辣味

    大苦咸酸,辛甘行些。——《楚辞·招魂》

    曲直作酸,从草作辛。——《书·洪范》

    苦而微辛。——元、 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又如:辛刻(辛辣峻刻);辛凉(辛辣清凉)

  2. 劳苦;艰苦

    柔武以匡辛苦。——《周书》。注:“辛苦,穷也。”

    萦苦辛。——《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宋· 苏轼《浪淘沙·昨日出东城》

    又如:辛心(苦心);辛艰(辛苦艰难);辛毒(辛苦)

  3. 痛苦,悲伤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曹植《赠白马王彪》

    又如:身受酸辛;辛楚(辛酸苦楚);辛伤(悲伤);辛切(悲切)

  4. 酸痛

    胆移热于脑,则辛额鼻渊。——《素问》

12

古同“辞”。

bàn19
  1. 用于花瓣、叶片或种子、果实、球茎分开的小块儿

    种柳,先于土坑中置蒜一瓣,甘草一寸,永不生虫。——《格物粗谈》

19
  1. 名词 辩讼的话。《说文解字.辛部》:「辞,说也」。《周礼.秋官.乡士》:「听其狱讼,察其辞。」

    名词 叙述、说明的语言文字。通「词」。  【组词】:「言辞」、「措辞」。《易经.系辞下》:「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xuē17

古同“辥”。

biàn21

见“辩”。

14

古同“辣”。

15

同“辞”。

biàn16
  1. 有口才,善言辞

    子言非不辩也。——《韩非子·五蠹》

    又如:辩武(善辞令的人。即辩士);辩人(善于辞令的人。如说客之流);辩捷(能言善辩,口才敏捷);辩口(口才便捷,善于辩论)

bì,pī,pì13
  1. 通“僻”。偏僻

    秦国辟远。——《史记·范雎传》

  2. 邪僻

    境内之民无辟滛之心。——《商君书·弱民》

  3. 另见 b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