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读音 |
笔画 |
释义 |
鳈 | quán | 17划 | 鱼名。鱼纲鲤科。体稍侧扁,体呈深棕色,有斑纹,底层栖息。广布我国各地 鳈,鱼名。——《集韵》
|
鳇 | huáng | 17划 | 鲟鳇鱼 。属于鲟科的一种鱼,产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处,体长约四米。本属其他各种产于欧、亚一些大河流中,形状像鲟鱼,古名“鳣”。体形为长纺锤状,唇突出,背面色在茶褐与黄灰之间,腹面灰黄,有斜方形硬鳞,尾鳍不正,头有软骨,叫鲟骨,生活在近海。 如:鳇糟(糟渍的鳇鱼);鳇冰(鳇鱼的软骨)
|
鲁 | lǔ | 12划 | (会意。甲骨文从鱼,从口,“口”象器形。整个字形象鱼在器皿之中。本义:鱼味美,嘉) 同本义 (古鲁字)从曰,不从白,彝器每言“鲁休”,“纯鲁”,阮氏元云:“鲁本义盖为嘉,从鲁入口,嘉美也。”—— 林义光《文源》 迟钝,愚钝 参也鲁。——《论语》 鲁人以为敏。——《左传》 容居,鲁人也。——《礼记·檀弓》 又如:鲁拙(笨拙);鲁人(鲁钝的人,愚钝的人) 莽撞,粗野 。 如:粗鲁(粗暴鲁莽)
|
鳠 | hù | 21划 | 鳠鱼 ,身体细长,灰褐色,有黑色小点,无鳞,口部有四对须。生活在淡水中
|
鳁 | wēn | 17划 | 鱼名,又名“沙丁鱼”。鲱科。大者长尺许,小者数寸,背部苍黑色,腹部白色,鳞为栉状而粗大,体侧有数黑斑,成为一纵列,生活在海中
|
鲀 | tún | 12划 | 鱼名,河鲀,河豚 。体圆,头部扁,至尾渐细,背面苍黑,有浓黑斑纹,腹面白,无鳞,体大者长二尺许,四五月间产卵,此时卵巢及肝皆含剧毒,栖近海
|
鲌 | bà,bó | 13划 |
|
鲲 | kūn | 16划 | (形声。从鱼,昆声。本义:鱼苗的总称) 同本义 如:鲲鲕(鱼苗;小鱼) 传说中的一种大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 又如:鲲鹏(古代传说中的大鱼和大鸟);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庄子》里说,有一种大鱼叫鲲,变成一种大鸟叫鹏,能飞得又高又远。九万里[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形容飞得极高。翻动,卷起。扶摇羊角,迅猛回旋的旋风。羊角,形状像羊角一样的旋风;鲲化(鲲鱼化为鹏鸟;比喻人高升);鲲龙(传说中的大鱼和蛟龙)
|
鲷 | diāo | 16划 | 鲷科鱼的总称 。身体侧扁,呈长椭圆形,头大口小。生活在海洋中。种类繁多。是我国主要的食用经济鱼类。 如:天笠鲷;红笠鲷;石鲷
|
鳘 | mǐn | 19划 | 即“鮸” 鳘,与鮸同。——《正字通》
|
鲯 | qí | 16划 | 鳊鱼 鲂,鳊也…鲯也,赤尾鱼也。——《蠕范·物体》
|
鳤 | guǎn | 22划 | 一种鱼 (Ochetobius elongatus ),鱼纲,鲤科。体长圆筒形,长约30-60厘米。银白色,鳞小,头小而尖,口端位,无须。主食无脊椎动物和小鱼,为淡水养殖业害鱼
|
鲅 | bà | 13划 | 马鲛属(Scomberomorus )几种鲭的任一种 。也称“马鲛鱼”。体侧扁,长达1米多。银灰色,具暗色横纹或斑点。常群集作远程洄游。中国沿海均产
|
鲑 | guī,xié | 14划 | 鱼类菜肴的总称 谁谓庾郎贫,食鲑尝有二十七种。——《南史》 另见 guī 名词 鱼类菜肴的总称。参见「鲑菜」条。
|
鳑 | páng | 18划 |
-
鱼,体侧扁,卵圆形,银灰色,多带橙黄色或蓝色斑纹,背鳍和臀鳍较长。生活在淡水中,吃水生植物,卵产在蚌壳里。
|
鲉 | yóu | 13划 | 鲉鱼 体侧扁,头部有许多棘状突起,生活在海中
|
鲬 | yǒng | 15划 | 鲬鱼 一种身体扁平而长的黄褐色鱼类,头扁宽,有黑褐色斑点,没有鳔。生活于海中
|
鲝 | zhǎ | 14划 | 同“鮓”。盐腌的鱼 鲝,藏鱼也。南方谓之鮼,北方谓之鲝。——《说文》 同“苲”。鲝草滩,地名,在四川
|
鲔 | wěi | 14划 | 鲟鱼和鳇鱼的古称 鲔鱼,色青黑,头小而尖,似铁兜鍪,口在颔下,其甲可以磨姜,大者不过七八尺。大者为王鲔,小者为叔鲔。——三国吴· 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鲔鱼 。体呈纺锤形,背蓝黑色,腹灰白,背鳍和臀鳍后面各有七或八个小鳍。生活在热带海洋,吃小鱼等动物 白鲟的古称。又名象鱼、剑鱼、琴鱼 。鱼纲白鲟科。体呈梭形,裸露无鳞,无骨板。深灰色或浅灰色。头大,口大眼小,吻突出呈剑状,长如象鼻。鳃盖膜发达,如象耳。为中国特产
|
鲕 | ér | 14划 | 鱼苗,小鱼 鲕,鱼子也。——《说文》 鱼禁鲲鲕。——《国语·鲁语》 又如:鲲鲕(鲲,鱼子;鲕,未成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