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一”所有汉字

找到69条“”部首的汉字
成语 读音 笔画 释义
qiú7
  1.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2.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3. 索取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4. 探索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责备,责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6. 选择 。

    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7. 招来

    求善良。——《礼记·学记》

  8. 贪求;贪婪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9. 通“逑”。聚合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10. 通“赇”。贿赂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dīng,zhēng2
  1. 当;遭逢

    丁,当也。——《尔雅》。注:“相当值。”

    宁丁我躬?——《诗·大雅·云汉》

    丁时逢殃。——汉·刘向《九叹·惜贤》

    我喜我生,独丁斯时。——《后汉书·岑彭传》

    丁时逢殃,孰可夸何兮。——汉·刘向《九叹·惜贤》

  2. 如:丁辰(适逢其时);丁仔(遇上,碰巧);丁夫忧(遇父丧);丁了母忧(遭了母丧)

  3. 另见 zhèng

tún,zhūn4
  1. 吝惜

    屯其膏。——《易·屯》

    又如:屯膏(吝于对下广施德泽)

  2. 另见 tún

jí,qì8
  1. 屡次 。

    如:亟叹(屡次感叹);亟请(多次请求)

  2. 另见 jí

wāi9
  1. 使倾斜;弄斜 。

    如:小女孩歪着头聚精会神地听着

  2. 躺;侧卧或半躺下休息

    进了西轩,歪在床上。——清· 庾岭劳人《蜃楼志全传》

    又如:歪一会

  3. 〈方〉∶诬陷,把责任推卸给他人 。

    如:歪曲派(错怪)

  4. 〈方〉∶超过

    晌午歪了。——管桦《雨来没有死》

  5. 扭伤

    方才大老爷出去,被石头绊了一下,歪了腿。——《红楼梦》

  6. 另见 wǎi

jǐn,qīn,jìn11
  1.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shèn,shén9
  1. 疑问代词。什么 。

    如:甚般(哪般,什么;怎样);甚的(甚底、甚迭。什么);甚末(甚么,什么);甚娘(甚末娘,什么娘。骂人的话。什么);甚生(什么);甚实(确实,很实);甚人(什么人)

  2. 为什么,怎么 。

    如:甚地(怎么)

  3. 另见 shèn

yǒu7

古同“酉”。

3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4.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5.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6.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7.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8.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9.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如:荣誉归于教练

  10. 表示相对的位置 。

    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12.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13. “於”

  14. 另见 yū

fèng8
  1. 如:奉款(款待。敬词);奉恳(谦词。拜托);奉揖(作揖;拱手为礼);奉屈(屈尊。奉:敬辞)

liǎng8
  1. 名词 量词: 计算重量的单位。公制一两等于十分之一公斤;一台两等于十六分之一台斤。 计算车辆的单位。通「辆」。《书经.牧誓.序》:「戎车三百两。」

    名词 数目字,表一对、一双之意。  【组词】:「两本书」、「两姊妹」。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qiū6
  1. 〈名〉(会意兼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地面上并立两个小土峰。本义:自然形成的小土山)

    同本义,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说文》

cái3
  1. 刚刚

    才数月耳。——《汉书·贾才传》

    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汉书·晁错传》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宋· 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刚才(刚要,刚刚);方才(才,刚刚)

  2. 这样迟,这么迟 ——前面有问原因的疑问词语。

    如:你怎么才来?

  3. 仅,只 ——表示数量少,程度低

    初极狭,才通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浅草才能没马蹄。——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又如:一共才十个,不够分;才属(仅能连续)

  4. 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目的而能怎么样。用于后一分句,前一小句常有“只有、必须、要、因为、由于”等词语

    惟正月才生魄。——《晋书·夏侯湛传昆弟诰》

    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晋书·谢混传》

    又如:要多练习,才能提高成绩;正因为有困难,才派我们去

  5. 强调确定语气

  6. 才+形+呢。主要强调程度高。

    如:这才好呢!

  7. 才+[是]…。含有“别的不是”的意味。

    如:这才是好样的!

  8. 才[+不]+动+呢。肯定句少用。

    如:我才不去呢!

shì8
  1. 件;副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gèn6
  1. 穷尽,终;贯串

    亘万古犹一日。——明· 黄宝《贾谊新书序》

    又如:亘天(漫天;连天);亘地(遍地);亘年(历年);亘代(亘古)

fū,fú4
  1. 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

    夫秦有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径》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 秦。—— 宋· 苏洵《六国论》

    夫战,勇气也

  2. 用于句中,舒缓语气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3. 用于句尾名,表示感叹

    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清· 方苞《狱中杂记》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宋· 苏洵《六国论》

  4. 另见 fū

4
  1. 交接

    春夏相与交,秋冬相与互。——《书·尧典》

lái7
  1. 慰劳

    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说文》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

    劳俫有意者。——《汉书·平当传》

    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孟子·滕文公上》

    莫我肯勑。——《诗·魏风·硕鼠》

    贤者勑其材。——《韩非子·王道》

  2. 另见 lái

wàn,mò3
  1. 绝对;一定 。

    如:万无(绝无)

  2. 另见 mò

zòu9
  1. 臣子上帝王的文书

    在奏未上,会得进兵玺书。《后汉书·赵充国传》

    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

    又如:奏稿(奏章的草稿);奏札(臣下上殿奏对时呈给皇帝的文书);奏牍(书写奏章的简牍);奏案(批阅奏本的几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