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方”所有汉字

找到37条“”部首的汉字
成语 读音 笔画 释义
zhān10
  1. 之、焉二字的合读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诗·魏风·陟岵》。马瑞辰通释:“之、旃一声之转,又为‘之焉’之合声,故旃训‘之’,又训‘焉’。”

    又如:勉旃(希望你奋发有为)

wū,yū,yú8
  1. “乌”的古字。乌鸦

    虎豹为群,於鹊与处。——《穆天子传》

  2. 另见 yú

jīng11

同“旌”。

fāng4
  1. 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

    方其盛时必毁。——《素问》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10
  1. 上绘交龙并有铃铛的旗子

    旂,旗有众铃以令众也。——《说文》

    有铃曰旂。——《尔雅》。孙注:“铃在旂上,旂者画龙。”

    旂旐央央。——《诗·小雅·出车》

    士以旂。——《孟子·万章下》

    龙旂阳阳。——《诗·周颂·载见》

  2. “旗”的异体字

  3. 名词 装在竿上,有特别图案,作为某种标帜或号令的布帛或纸。  【组词】:「国旗」、「旌旗」、「令旗」、「摇旗呐喊」。《文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宋.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词:「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名词 清代军队的部署单位。参见「八旗」条。

zhào12
  1. (形声。本义:古代的一种旗,上画龟蛇)同本义

    龟蛇为旐,县鄙建旐。——《周礼》

zhì16

古同“帜”。

yóu,liú9
  1. 名词 古代旌旗上的飘带。《周礼.春官.巾车》:「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新唐书.卷二零三.南蛮传上.南诏传上》:「王出,建八旗,紫若青,白斿。」

    动词 遨游。同「游」。《汉书.卷二二.礼乐志》:「泛泛滇滇从高斿,殷勤此路胪所求。」

mèi9

1.〈韓〉地名用字。

2.〈韓〉人名用字。

liú11

古同“旒”。

liú13
  1. 旗子下边悬垂的饰物

    旗十有二旒。——《礼记》。又如:旒旌(有垂旒的旌旗);旒缀(旌旗的垂饰。系结于旌旗之上。喻附属);旒苏(旒旗的垂饰)

  2. 古代皇帝礼帽前后的玉串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礼记·玉藻》

    又如:旒纩;旒紞(冕冠上悬垂的玉串);旒扆(借称帝王。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

shāo13

旗帜上飘带之类的装饰物:“金~曳曳。”

shī9
  1. 恩惠,仁慈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又如:报施(报恩)

  2. 旄羽珥,旗竿头上缀饰物

    楼烦以星施。——《逸周书》

  3. 姓。施琅 Shī Láng (1621—1696)中国清朝时将领,福建晋江人。字尊侯,号琢公。初为郑芝龙部将,降清后任水师提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攻灭台湾的郑氏政权。他建议在台湾驻兵屯守,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为清政府所采纳。封靖海侯

pèi10
  1. (形声。本义: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

  2. 同本义

    旆,继旐之帛也。——《说文》

    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又如:旆旆(旗旒下垂的样子;生长茂盛的样子)

  3. 泛指旌旗

    白旆,殷旌也。——《释名·释兵》

    拔旆投衡。——《左传·宣公十二年》。注:“大旗也。”

    亡大旆之左旃。——《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又如:旆旃;旆旌

chǎn,jiè8
[ chǎn ]

旗杆。

[ jiè ]

结。

14

〔旖旎〕柔和美丽。旎(nǐ)。

pī,bì11
[ pī ]

旌旗披靡。

[ bì ]

1.旌旗。

2.衣服貌。

10
  1. 不种而生,野生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又如:旅生;旅葵(野生的葵菜);旅谷(野生的谷物)

suì18

古代的一种旗子,系着完整的五色羽毛,插在导车上:“全羽为~,析羽为旌。”

fān18
  1. 同“幡”。长幅下垂的旗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 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