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 |
zào |
16划 |
口 |
(形声) 同本义 又如:噪呤(鸣叫);噪天(鸟名。即云雀) 大声喧嚷 以毁谤言之,贞良见妒,高奇见噪。——汉· 王充《论衡》 又如:噪逐(叫骂驱逐);噪儿巴喝(方言。哇啦哇啦乱嚷);噪呼(喧哗叫嚷);噪喧(喧闹);噪刺刺(沸沸扬扬);噪嘴(多嘴);噪噪(乱嚷嚷;议论纷纷);噪噪切切(弦乐器大弦和小弦发出不同的声音)
|
详情 |
干 |
gàn,gān |
3划 |
干 |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榦,筑墙端木也。——《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 平板榦,称畚筑。——《左传·宣公十一年》 姚信、 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三国志·陆凯传》 又如:榦楨(筑墙所用的主柱,竖在两旁的叫“榦”,竖在两端的叫“桢”。引申为支柱、支撑) 木名。柘树
|
详情 |
口 |
kǒu |
3划 |
口 |
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 发炮数口。——《广东军务记》 又如:三口之家;一口井;二口猪;一口钢刀
|
详情 |
舌 |
shé |
6划 |
舌 |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说文》 兑为口舌。——《易·说卦》 心在窍为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舌举(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舌挢不下(翘起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的样子);舌刺刺(形容嘴舌不停地说话);舌敞唇穿(舌烂辰破,舌烂唇干);舌簧(巧舌);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反复申说、劝道。也作舌敝唇焦) 代指言语 云而使舌。人体委与之。——《国语·周语》。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驷不及舌。——《论语·颜渊》 又如:舌辩(能言善辩;争辩);舌摇簧鼓(满嘴胡说;大发议论);舌敝耳聋(指言者舌敝,听者耳聋。意为议论纷繁);舌辨(口才敏捷);舌锋(谓言词犀利);舌人(古代的翻译官);舌端月旦(用言语评论人物);舌剑唇枪(比喻言辞锋利。也作“唇枪舌剑”);舌灿莲花(比喻能言善道) 指畚箕外伸的部分。也泛称舌状物 。 如:帽舌;鞋舌;火舌 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 遒人以木铎徇于路。——《书·胤征》。孔传:“木铎,金铃木舌。”
|
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