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读音 |
释义 |
原形毕露 | yuán xíng bì lù | -
原形:本来面目。毕:全部。本来的面目全部暴露出来。形容伪装被彻底剥掉,露出了丑恶的原形。
|
土木形骸 | tǔ mù xíng hái | -
形体像土木一样自然。比喻人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
|
蜂目豺声 | fēng mù chái shēng | -
像蜂一样的眼睛,像豺狼一样的声音。形容恶人面目可憎,声音恐怖。
|
秉笔直书 | bǐng bǐ zhí shū | -
秉:执,握。直:正,不曲。直书: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记述、书写。拿起笔来径直写出。原指史官书写历史只根据史实的真相来写。现泛指写文章不隐瞒,不夸大,能真实地反映情况。
|
真相毕露 | zhēn xiàng bì lù | -
真面目完全显露出来。
|
察今知古 | chá jīn zhī gǔ | -
指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它总是循着时间的先后逐渐演变而成的。观察它的现在,可以推知它的本来面目。
|
狐狸尾巴 | hú li wěi ba | -
古代传说狐狸能变成人形来迷惑人,但它的尾巴却变不了,往往被人抓住尾巴,露出了原形。现用来比喻坏人的本来面目,或阴谋伎俩的证据。
|
庐山面目 | lú shān miàn mù | -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
作好作歹 | zuò hǎo zuò dǎi | -
谓装出和气、严厉各种面目,来解决纷争。
|
呲牙咧嘴 | zī yá liě zuǐ | -
1.张着嘴巴,露出牙齿。形容面目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峻青《秋色赋·故乡杂忆》:“在那些血腥的日子里,潍河 两岸上的狗,吃死尸都吃红了眼,见了生人就呲牙咧嘴。”
2.形容相貌凶狠或样子难看。方之《内奸》:“他们(日本 鬼子)呲牙咧嘴叽哩咕噜了一阵,两个青年答不上来,被当场枪杀了。”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反扫荡》:“佛像也被炸得东倒西歪,呲牙咧嘴。”
3.形容难以忍受的怪模样。王传盛 徐光《少年铁血队》六:“进了木屋,小个子特务,呲牙咧嘴地喊着:‘啊唷,屋里好冷哪!’”
|
金刚怒目 | jīn gāng nù mù | -
金刚:佛教对佛的侍从力士的称呼,为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天神。形容面目威猛可怕。也作“金刚努目”。
|
体无完肤 | tǐ wú wán fū | -
完:完好。肤:皮肤。浑身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①形容遍体是伤。②比喻论点被批驳得一无是处或文章被删改得面目全非。
|
摇身一变 | yáo shēn yī biàn | -
神怪小说中指有神人或妖怪用法术将身子一晃就变成别的样子。后指人的身份、立场、面目等改变得很快。含贬义。
|
清浑皂白 | qīng hún zào bái | -
比喻事物的本来面目、是非、情由等。
|
推陈出新 | tuī chén chū xīn | -
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吸取其精华,使它以新的面目出现。
|
隐占身体 | yǐn zhàn shēn tǐ | -
隐藏、掩护自己真面目的意思。
|
庐山真面目 |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 -
庐山:位于江西九江市南,是我国的名山之一。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
惊惶失色 | jīng huáng shī sè | -
意思是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
清浑皁白 | qīng hún zào bái | -
比喻事物的本来面目、是非、情由等。
|
豹头环眼 | bào tóu huán yǎn | -
意思是形容人的面目威严凶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