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读音 |
笔画 |
释义 |
匩 | kuāng | 9划 |
-
古同“匡”。
|
洭 | kuāng | 9划 | 古地名、水名用字 洭水出关( 洭浦关)右合 溱水谓之 洭口。——《水经注》 又如:洭口(今广东省英德县西南连江口);洭水(今广东省北部的连江) 参见「洭水」条。
|
贶 | kuàng | 9划 | 赐赠之物 天降嘉贶,将何德以酬之?——《魏书·世祖纪》
|
昿 | kuàng | 9划 |
-
古同“旷”。
|
恇 | kuāng | 9划 | 害怕;惊恐,恐惧 恇,怯也。从心,匡声。——《说文》 尺虚者行步恇然。——《素问·通评虚实论》 时国无嗣主,内外恇惧。——《后汉书·张步传》 又如:恇惧(惶恐不安); 恇迫(恐惧慌乱); 恇恇(恐惧的样子); 恇惶(恐惧不安); 恇慑(恐惧); 恇骇(惊慌); 恇眩(惶惑) 料想 我那里恇郭成的浑家,这等生的风流,长得可喜。—— 元· 武汉臣《生金阁》
|
哐 | kuāng | 9划 |
-
拟声词。撞击震动的声音:~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
诳 | kuáng | 9划 |
-
1.欺骗;骗:~语。你别~我。
2.用言语或行动逗引人以取乐:他是和你~哩。
|
矿 | kuàng | 8划 |
-
1.矿床。
2.指矿石:~车。精~。安全采~。拉来一车~。
3.开采矿石的场所:露天~。
4.(Kuàng)姓。
|
岲 | kuàng | 8划 |
-
山名。
|
劻 | kuāng | 8划 | 动词 改正、扶正。 【组词】:「匡正」、「匡谬」。《左传.襄公十四年》:「过则匡之。」《史记.卷六二.管晏传》:「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动词 救济。 【组词】:「匡救」。《左传.成公十八年》:「匡乏困,救灾患。」《管子.五辅》:「养长老,……吊祸丧,此谓匡其急。」
|
邼 | kuāng | 8划 |
-
古乡名,在今中国山西省闻喜县境。
|
況 | kuàng | 8划 | 名词 情形、状态。 【组词】:「近况」、「概况」、「实况」、「窘况」。 名词 恩惠。通「贶」。《汉书.卷四六.万石君传》:「皇天嘉况,神物并见。」
|
诓 | kuāng | 8划 | (形声。从言,匡声。本义:欺骗) 同本义 乃求壮士得霍人 解扬,字 子虎,诓 楚,令 宋毋降。——《史记·郑世家》 又如:我哪能诓你? 骗取 你常是赖了人钱,诓了人钞,苦了人物。——《雍熙乐府·一枝花》 哄[孩子] 她又不得不止哭去诓孩子。——巴金《灭亡·八日》
|
抂 | kuáng,wǎng,zài | 7划 |
- [ kuáng ]
-
〔~攘〕乱的样子。
- [ wǎng ]
-
古同“枉”(a.曲,如“挢~过其正”;b.冤枉,如“血流满市,~法陵母,日月无光,树枝摧折”)。
- [ zài ]
-
古同“在”。
|
况 | kuàng | 7划 |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 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况君前途尚可。——《世说新语·自新》 况大国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况流俗乎。(流俗:指一般人,世俗之人。)——清· 刘开《问说》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何况在乡间那些没有声名的人呢?草野,与“朝廷”相对,借指民间。闻,这里应读“wèn”,声名,声誉)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白居易《村居苦寒》 又如:况乃(何况;况且) 〈副〉,更加 仆夫况瘁。——《诗·小雅·出车》 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国语·晋语》 又如:况瘁(益加劳瘁、憔悴);况复(更加)
|
狂 | kuáng | 7划 | 通“诳”。欺骗 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庄子·逍遥游》 使子必智而寿,则世必以为狂。——《韩非子·显学》 通“往”(wǎng)。去 我其发出狂。——《书·微子》
|
狅 | kuáng | 7划 | (形声。本义:狗发疯) 同本义。也指狗发疯,狂,狾犬也。——《说文》
|
旷 | kuàng | 7划 | 空,使空闲 祥车旷左。——《礼记·曲礼》 旷安宅而弗居。——《孟子》 无旷庶官。——《书·皋谟》 无旷其众。——《国语》 又如:旷虚(虚空;空缺);旷绝(空缺);旷额(空额) 绝 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清· 黄宗羲《原君》 耽误;荒废 弃德旷宗。——《左传·昭公十年》 今得强赵之兵,以杜 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战国策·赵策四》 又如:旷班;旷任;旷惰(怠惰,荒废职守);旷官(官吏荒废职守,才能不足称其职;悬缺待补的官职);旷土(荒芜的土地);旷学(荒废学业)
|
忹 | kuáng,wǎng | 7划 |
- [ kuáng ]
-
古同“狂”。
- [ wǎng ]
-
1.邪曲,不正。
2.姓。
|
匡 | kuāng | 6划 | 方正;端正 匡坐至夜分。——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 又如:匡坐(正坐,端坐);匡士(正直的读书人);匡床(文正宽大的床;安适的床);匡勑(正直谨慎) 安适 。 如:匡咏(安适吟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