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g拼音的所有汉字

找到21条rang拼音的汉字
成语 读音 笔画 释义
ràng5
  1. 古代的一种礼节仪式。举手平衡状

    宾入门皇,升堂让。——《仪礼·聘礼》。郑玄注:“讓谓举手平衡也。”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ráng27

(头发)散乱。

ràng24
  1. 动词 谴责。《左传.僖公五年》:「夷吾诉之,公使让之。」晋.杜预.注:「让,谴让之。」《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让三老孝弟以不教诲之过。」

    动词 谦退。《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庄子.达生》:「田子无让,寡人愿闻之。」唐.成玄英.疏:「让,犹谦也。」

ráng24

疾行貌。

rǎng,xiāng23
  1. 名词 佩带。

    《楚辞.屈原.离骚》:「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ráng22
  1. 通“禳”。祭名,去邪除恶之祭

    见道旁有穰田者。——《史记·滑稽淳于髡传》

  2. 另见 rǎng

ráng22
  1. 浑浊的

    独你老人家的酒,我可不敢动他。回来又是怎么晃瓤了、温毛了,我又不会喝那东西,我也不懂。——《儿女英雄传》

  2. 松软的 。

    如:瓤腴(谓土地松软肥沃)

  3. 〈方〉∶没有能耐

    小伙子一听吐舌头,哟,这个新娘真不瓤!——江苏歌谣《新娘子刚进庄》

rǎng21

火;火星。

ráng21
  1. 祭名。祈祷消除灾殃、去邪除恶之祭

    禳乃入。——《仪礼·聘礼》。注:“祭名也。”

    齐有彗星, 齐侯使禳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又如:禳灾(禳除灾祸);禳星(禳除凶星);禳解(向神祈求解除灾祸);禳保(祭祀神祖,去邪除恶,求其保护);禳除(祭神除灾);禳避(祭神避祸);禳祷(祭神以消灾祈福)

  2. 去除

    [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rǎng20
  1. (形声。从手,襄(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2. 同本义

    攘,推也。——《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上》

    小子何敢攘焉。——《史记·太史公自序》

    随流而攘。——《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

    盛揖攘之容。——《汉书·礼乐志》

    合于尧之克攘。——《汉书·艺文志》

  3. 排斥,努力消去

    攘,除也。——《广韵》

    攘夷狄。——《公羊传·僖公四年》

    反离谤而见攘。——《楚辞·七谏·沈江》

    攘白翟之地。——《国语·齐语》

    攘弃仁义。——《庄子·胠箧》

    又如:攘斥(排斥;驱除);攘抑(排除抑止);攘患(排除祸患);攘贪(排除贪欲);攘讨(驱除讨伐);攘却(驱除);攘夷(攘狄。抗拒异族入侵);攘狱(拒捕)

  4. 既从竖而横构,亦风除而雨攘。——南朝梁· 沈约《郊居赋》

  5. 侵略

    诸侯暴乱,擅相攘伐。——《庄子·渔父》

    南夷相攘。——《汉书·严助传》。注:“谓相侵夺也。”

    又如:攘伐(侵夺交战);攘肌及骨(比喻侵及腹地);攘争(争夺);攘服(征服);攘杀(掠夺毁坏);攘掊(掠夺搜括);攘略(侵夺);攘剽(掠夺)

  6. 偷,盗窃

    请损之,丹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孟子·滕文公下》

    又如:攘盗(攘窃,盗窃,抢夺);攘鸡(偷鸡);攘取(窃取;夺取)

  7. 破坏安宁;骚动

    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庄子·外物》

    又如:攘扰(扰乱);攘攘熙熙(喧嚷纷杂貌);攘攘劳劳(忙乱辛劳);攘乱(扰乱)

  8. 捋起 [袖子]

    冯妇攘臂下车。——《孟子·尽心下》

    攘袖见素手。——魏· 曹植《美女篇》

    又如:攘襟(攘衽。揭起衣襟);攘袖(卷起衣袖);攘袪(攘袂。捋上衣袖);攘肱(攘臂);攘卷(捋袖举拳);攘手(攘臂)

  9. 自幼时每争攘饮食。——《金史》

  10. 容忍

    忍尤而攘垢。——《楚辞·离骚》

    又如:攘诟(容忍耻辱)

ráng20

〔蘘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根状茎可供药用。

ráng,ràng20
  1. 露很大的样子

    恨程途渺茫,更风波零瀼,我这里千回百转自彷徨。——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

  2. 另见 ràng

ràng20

古同“让”。

ráng20

1.一种猿类动物。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多分布于今四川省。

rǎng,rāng20
  1. 另见 rǎng

rǎng20
  1. 毗连;连接

    且夫韩、 魏之所以重畏 秦者,为与 秦接境壤界也。——《史记》

  2. 凿地出土

    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阙然不见其壤,有食之者也。——《谷梁传》

ràng20

害怕。

ráng,xiāng19
  1. 因循,沿袭

    儴、仍,因也。——《尔雅 ·释诂》。注:“皆谓因缘。”

  2. 同“攘”。趁其来而窃取

    儴,樊孙如羊反,引《论语》“其父攘羊”释之,作攘,注云:“因来而盗曰攘。”——《尔雅·释诂·儴·释文》

ráng,xiāng19
  1. “劻勷”(kuāngráng):急迫不安的样子

ráng18

古同“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