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拼音的所有汉字

找到109条shu拼音的汉字
成语 读音 笔画 释义
shù9

细密。

shù9

〔蓬莪~〕中药草名,多年生宿根草本,根状茎及根可入药。通称“莪术”。

shù,xún9
[ shù ]

饮。如饮酒。

[ xún ]

古同“询”。

shù,dōu9
[ shù ]

古同“树”。

[ dōu ]

〔佔(diān)~〕见“佔2”。

shū9
  1. 美女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乐府诗集·陌上桑》

    又如:姝丽(美女);姝娈(美女);姝好(美女);姝子(美女)

shǔ8

同“鼠”(日本汉字)。

shū8

姓。

古地名。

shū,duì8
  1. 古代的一种兵器,同“殳”

    杸,军中士所持殳也。——《说文》。徐灏曰:“古通作“殳”,后增木旁作‘杸’也。”按,“殳、杸”实同一词。

shū8
  1. (形声。从木,区声。本义:户枢。旧式门的转轴或承轴臼)

  2. 同本义

    枢,户枢也。——《说文》

    枢谓这椳。又枢达北方谓之落时。——《尔雅》

    枢机之发。——《易·系辞》。注:“制动之主。”释文:“门臼也。”

    视门枢下当有白发。——《汉书·五行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汉· 贾谊《过秦论》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又如:枢户(解脱门枢)

  3. 木名,即刺榆

    山有枢,隰有榆。——《诗·唐风·山有枢》

  4. 泛指转轴

    半弦弧不满圜半径者,以矢为枢,以半弦弧规之,成浑圜之小规。——清· 阮元《畴人传》

  5. 又指主制动的机关

    其枢在水。——《管子·水地》。注:“主运转者也。”

    琴氏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 汉· 赵晔《吴越春秋》

    又如:枢干

  6. 中心;枢纽;关键

    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战国策·秦策》

    谓之道枢。——《庄子·齐物论》。释文:“要也。”

    又如:枢柄(主要的权柄);枢奥(中枢堂奥的所在);枢秘(关键;纲要);枢括(关键,中心);枢管(枢辖。关键);枢中(枢要中心)

  7. 旧指国家政权或天子之位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枢垣(朝廷中重要的、接近皇帝的官署);枢近(在天子近侧或中央机要的职位);枢臣(指朝廷中枢的大臣);枢府(国政机要之所。宋多指枢密院。宋朝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文武,号为二府);枢使(枢密使的简称);枢相(枢密使);枢务(国家的重要政务。多指宰臣所掌的政事);枢幄(枢密院);枢衡(指中央行政机关。也指行政中枢的主要职权);枢廷(政权中枢);枢秘(指中央机要部门,犹枢要);枢辖(指中央政权的机要部门);枢辅(旧时指中央掌军权的大臣)

  8. 星名

  9. 指北斗七星第一星。又称天枢星。

    如:枢斗(即天枢。北斗七星第一颗);枢光(天枢星的光芒)

  10. 指北极五星的纽星。

    如:枢极(斗枢与北极星)

shù8
  1. 水名

    沭,沭水也。青州浸。从水,术声。——《说文》。朱按,出今山东沂州府沂水县北沂山,流入江苏沭阳县界下流入海。

    其浸沂沭。——《周礼·职方式》

  2. 发源于山东省南部沂山南麓,与沂水平行,经莒县南流入江苏省,经江苏入海

shū8
  1. 称父亲的弟弟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叔伯姆(妯娌);叔翁(父亲的叔父,即“叔祖”)。或常用于对男性年长者(如对家庭的密友)的客气的亲切的称呼。

    如:叔侄;大叔;对中年男子的尊称。犹言“阿叔”

  2. 女性对其丈夫的弟弟的称呼

    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鲁迅《祝福》

    又如:叔舅(母亲的弟弟;周天子对异姓小邦诸侯的称呼);叔丈人(妻子的叔父);叔丈母(妻子的婶母);叔郎(丈夫的弟弟,即小叔);叔妹(丈夫的妹妹;即“小姑”);叔姑(丈夫的叔母,即“婶婆”)

  3. 通“菽”。豆类的总称

    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庄子·列御冠》

    以叔粟当赋。——《汉书·昭帝纪》

shù8
  1. 泛指叙述的文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三国魏· 曹丕《与吴质书》

    又如:述作(著作);述撰(撰述;著作);述制(记述;著作);述造(著作)

shù7
  1. 把,小捆

    生刍(草)一束。——《诗·小雅·白驹》

    又如:一束花

shū7
  1. (形声。从手,予声。本义:舀出)

  2. 同本义

    抒,挹也。——《说文》

    汲出谓之抒。——《通俗文》

    抒,取也。——《苍颉篇》

    或舂或揄。——《诗·大雅·生民》。毛传:“揄,抒臼也。”

  3. 表达;发泄

    以辞抒意。——《墨子·小取》

    发愤以抒情。——《楚辞·惜诵》

    一抒愚意。——《汉书·刘向传》

    又如:各抒己见;抒诚(申达诚意);抒词(运用词语,表达词意);抒意(表达心意);抒愤(发泄怨愤)

  4. 通“纾”。解除,排除或免除,减轻

    有此四德者,难必抒矣。——《左传·文公六年》

    闻之者意悦而情抒。——谢偃《听歌赋》

    又如:抒伸(解闷;舒畅)

  5. 斜削

    管之下端,抒之以合于筩。——《农政全书》

shū7
  1. (形声。从糸(mì),予声。本义:延缓)

  2. 同本义

    纾,缓也。——《说文》

    彼交匪纾。——《诗·小雅·采菽》

    以纾楚国之难。——《左传·庄公三十年》

    姑纾死焉。——《左传·文公十六年》

    民急矣,姑从楚以纾吾民。——《左传·襄公八年》

    又如:纾缓(宽缓;使宽缓);纾回(缓慢曲折)

  3. 宽缓;宽松

    民力稍纾,得以尽于田亩。——《宋史·李蘩传》

    又如:纾放(抒发宽解);纾宽(宽舒)

  4. 解除;排除

    可以纾忧。——《左传·成公十六年》

    是崇皞济而脩祀纾祸也。——《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纾难(解除国难);纾泄(解除发散);纾祸(解除祸患);纾忧(解除忧患)

shù6
  1. 守边的士兵

    乃归诸侯之戍。——《左传·定公元年》

    又如:戍傜(兵役及劳役);戍屋(戍卒屋舍);戍妇(戍卒的妻子);戍歌(戍卒唱的歌)

  2. 守边之事 。

    如:戍漕军需用品之运输。特指水运。又指边防区域的营垒、城堡

    其谢尚、 王愆期等,悉令还据本戍。——《晋书·庾亮传》。又如:戍堡

shū6
  1. 〈名〉 豆类的总称,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说文》。

    中原有菽,小民采之。——《诗·小雅·小宛》

zhú,shù,shú5
  1. 名词 古代位于郊外的行政区域。通「遂」。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shū4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击乐器,后成为兵器。本义:一种用竹或木制成的,起撞击或前导作用的古代兵器)

  2. 同本义

    殳,以杖殊人也。——《说文》。段注:“杖者,殳用积竹而无刃”。 毛传:“殳长丈二而无刃是也。殊,断也。”

    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周礼》

    授旅贲殳。——《周礼·司戈盾》

    执殳而立于道左。——《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诗·卫风·伯兮》

    又如:殳仗(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

  3. 秦书八体之一 。

    如:殳书(古代刻于兵器或觚形物体上的文字);殳虫(秦书八体的殳书和虫书)

shù26

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