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

郑板桥


更新时间:2025年3月21日 07:34 浏览量:56

  • 本    名:郑燮
  •     名:,世称板桥先生
  • 字:克柔
  • 号:理庵、板桥
  • 所处清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江苏兴化
  • 生日期:1693年1122日
  • 逝世日期:1766年1月22日
  • 主要作品:《板桥全集》《甘谷泉图》《清光留照图》《墨兰图》等
  • 主要成就:“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世称“三绝”
  • 官    职:范县、潍县县令

简介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详细资料


郑板桥人物生平

郑板桥早岁艰辛

郑板桥(73张)

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郝夫人。*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

郑板桥客居扬州

雍正元年(1723年),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

雍正三年(1725年),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京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郑板桥求学通仕

雍正五年(1728年),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

雍正七年(1730年),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识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乾隆元年(1736年),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乾隆二年(1737年),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母费氏卒。

乾隆四年(1739年),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卢见曾。

乾隆五年(1740年),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

乾隆六年(1741年),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乾隆七年(1742年)春天,郑板桥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并手写付梓。

乾隆八年(1743年),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

郑燮《难得糊涂》

郑板桥两任知县

乾隆九年(1744年),妾饶氏生子。郑板桥任范县知县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乾隆十一年(1746年),自范县调署潍县。同年,山东发生大饥荒,经常发生人**现象。潍县原本繁华大邑,因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

乾隆十二年(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

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同前往。时值秋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乾隆十四年(1749年),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逝。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并手写付梓。

乾隆十五年(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

乾隆十六年(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作“难得湖涂”横幅。

乾隆十七年(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

郑板桥晚年生活

郑板桥《吃亏是福》

乾隆十八年(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乾隆十九年(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游兰亭,往来山**上。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画了一幅《竹石图》,一块巨石顶天立地,数竿瘦竹几乎撑破画面。右上角空白处题诗一首:“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凌嶒竹更直。乃知此老笔非凡,挺挺千寻之壁立。乾隆癸未,板桥郑燮。”下揿两方名号印。画幅右下方空白处又押上“歌吹古扬州”闲章一方。郑板桥颠沛了一生,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仍如磐石般坚强,如清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洁。诗题得整整斜斜,大大小小,或在峰峦之上,代之以皴法;或在竹竿之间,使画连成一片;或在兰花丛中,衬托出花更繁,叶更茂。画上题诗,宋元即首,并非郑燮始创,但如郑燮之妙,实不多见,妙就妙在各类艺术高度统一。

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1766年1月22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

郑板桥主要成就

郑板桥诗书画三绝

书法艺术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郑燮 《行书自作唐多令词扇》上海博物馆藏[5]

“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行书曹操诗》轴(如同,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厘米以上,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拙朴扩悍,恰与曹诗雄伟阔大的风格相似。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如作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行书论书》横幅,时已七十高龄,乃晚年佳作。大意是说苏东坡喜用宣城诸葛氏齐锋笔,写起来十分如意,后来改用别的笔,就手心不相应。板桥自己喜用泰州邓氏羊毫笔,写起来婉转飞动,无不如意。于是把泰州邓氏羊毫比作宣城诸葛齐锋,最后说:“予何敢妄拟东坡?而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亦坡之意也。”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小,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态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清人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从这件作晶的章法、结体和笔画,不难看出他“波磔奇古形翩翩”的兰竹娄神。

绘画艺术

郑板桥《墨竹图》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①瘦劲竹子画: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自然之竹是客观存在的,画家看到眼里的竹已经和自然之竹有所区别了,然后要进行加工、主观处理,形成胸中之竹,这就是所说的意在笔先,等落到纸上,转化为手中之竹,“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概括说就是画家把眼睛看到的客观形象,经过大脑的意象处理,最终经过技术加工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咬定青山图(1765年)

当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曾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这时画中的竹叶有了形象的扩展,郑板桥开仓赈贷,救济灾民的场景一幕幕地浮现在人们脑海里,“凝固的瞬间”在观众的脑海里变成了无限延续的故事,好似极富感染力的小说、影片那样,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寥寥几笔竹叶,简练几句诗题,让人倍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浓浓的情意。再有几幅是郑板桥被贬官后离开潍县,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后作的画,其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其二《竹石图》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类似的还有《墨竹图》《竹图》,这几幅墨竹图,都是借竹子抒发他遭贬官后,越发洒脱。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抒发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表现出“立根原在乱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表达出“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和气概,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②峰石图

郑板桥画竹独特,画石亦如此。自然界再无情的石头在他笔下也活了,如《柱石图》中的石头,这也是前人画中常用题材,但很少把它作为主体形象来表现的。而郑板桥在画幅中央别具一格地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却有直冲云霄的气概,四周皆空没有背景。画上四句七言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诗点破了画题,一下子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块儿,可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诗画互相为用,开后人无数法门。”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赞美陶渊明。板桥赞美他刚直不阿、品格高尚的人格,同时似乎也有吐露他自己同样遭遇及气度的意思。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蕴藏着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使人感到,此处画石头比画人更有意味,更能揭示深刻含义。

郑板桥书画作品

幽兰图

③兰花图:郑板桥还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也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借题画诗发挥,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如:有的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咫尺画幅,拓展无限之大,意境深邃。又如:有的借一丛丛兰花,夹着一些荆棘的自然现象,抒君子能宽容小人之大度的气质。《荆棘丛兰石图》题画诗云:“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另一幅《荆棘丛兰石图》题云:“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板桥匠心独运,兰花中穿插几枝荆棘,画兰花与荆棘共存,表达了遇有小人,虚怀若谷、和睦共处,“历经磨练,方成英雄”的宽宏大量之胸怀,读画者亦受益匪浅。越读越感简单的植物具有高深的意境,乐趣无穷。纵观郑板桥笔下所画的兰竹石,细品题画诗,我们不难看出,他喜画兰竹石的缘由,正如他所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而“为四美也”。“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在他眼中,兰竹石,能代表人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坚韧不拔,心地光明,品格高洁等品格,因而其题画诗的字字句句,托物言志,意境深远。

④题画诗:题画诗在他笔下,除了在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题画诗能充分体现“书画同源”“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而传统画家的题款跋文,大多题于画的空白处,与画面起平衡作用,但“扬州八怪”的题款已脱传统国画以及“文人画”题款、题诗的窠臼,特别是郑板桥将书法与画糅合在一起,还成了共同表现形象的特殊手法,彼此关系不分割。如《兰石图》,郑板桥别具匠心地将诗句用书法的形式,真草隶篆融为一体,大大小小,东倒西歪,犹如“乱石铺街”地题于石壁上,代替了画石所需的皴法,产生了节奏美、韵律美,又恰到好外地表现了石头的立体感、肌理美,比单纯用皴法表现立体感更具有意趣。这倒成了不可或缺的表现方法,既深刻揭示兰花特征,寓意高尚人品的意境美,又有书法艺术替代皴法的艺术美。让人在观画时既享受到画境、诗境的意境美,又能享受到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沉浸在诗情画意中。另在许多兰竹石的画幅上,他题诗的形式变化多端,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然成趣,达到书佳、行款得体,画亦随之增色。所谓行款得体,即是视画面的实际,进行构思,讲究构图的形式美,因而他将题画诗或长题于侧,或短题于上下,或纵题、或横题、或斜题、或贯穿于兰竹之间、藤叶之间,断断续续地题,观其形态,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是书也是题,是画也是诗,是诗也是画,欣赏每幅画中题画诗,既是绝妙的书法再现,也是将书画相映成趣的综合艺术,书题与画面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统一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综合的完美的艺术享受。

郑板桥吏治清明

郑板桥作品(2张)

郑板桥情系百姓,与民同忧。乾隆六年(1741年)春,因科举及第考中进士的郑板桥被派往山东范县任县令,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官宦生涯。他为官力求简肃,视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为桎梏。为察看民情、访问疾苦,他常不坐轿子,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回避”“肃静”的牌子,身着便服,脚穿草鞋到乡下察访。即便夜间去查巡,也仅差一人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因为他常常微服“陇上闲眠看耦耕”,以致“几回大府来相问”,竟找不到他的人影子。

对于百姓的疾苦,他时时刻刻都挂在心上。他一生善于画竹,尤其善于据竹写诗。在潍县任县令时,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巡抚包括向他索求书画,他画了拿手的竹子,并在上面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调署潍县,在潍县任上七年,竟有五年发生旱蝗水灾,生民涂炭,哀鸿遍野。他一面向朝廷据实禀报灾情,请求赈济;一面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招收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并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在道边开厂煮粥,供妇孺耄耋充饥。同时,责令囤积居奇者迅速将积粟按通常价格卖给饥民。他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在最危急之时,他毅然决定打开官仓放粮。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愤然辞官,回到故乡江苏兴化定居。

郑板桥出版图书

  • 板桥题画

    作者名称郑板桥

    作品类别古典文学

    《板桥题画》是由清代郑燮撰的一本绘画论著。
  • 郑板桥家书评点

    作者名称郑板桥

    作品类别古典文学

    《郑板桥家书评点》是2004年4月1日岳麓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板桥。
  • 板桥家书-糊涂成功大全

    作者名称郑板桥

    作品类别古典文学

    作品时间2003年08月

    《板桥家书-糊涂成功大全》是2003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板桥。
  • 中国画大师经典系列丛书:郑板桥

    作者名称郑板桥

    作品类别古典文学

    作品时间2011年11月24日

    《中国画大师经典系列丛书:郑板桥》是2011年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郑板桥。
  • 中国画名家经典画库。古代部分。郑板桥

    作者名称郑板桥

    作品类别古典文学

    作品时间2002年1月

    《中国画名家经典画库。古代部分。郑板桥》是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板桥
  • 兰竹图

    作者名称郑板桥

    作品类别古典文学

    《兰竹图》为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画。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 四书手读

    作者名称郑板桥

    作品类别手书

  • 荆棘丛兰图

    作者名称郑板桥

    作品类别古典文学

    《荆棘丛兰图》是清代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纸本水墨画,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此图卷以兰、竹为题,间以山石。画法豪纵,以草书中竖长撇之笔绘写兰丛,高低侧欹,各不相同,花姿花色也各有秋。竹丛空灵润秀,神韵俱全。画卷末是一丛生长于荆棘之中的兰花,开花远盛平常兰丛,正中作者自题之中所说“无小人不能成君子,故棘中...
  • 板桥词

    作者名称郑板桥

    作品类别古典文学

    作品时间1991年9月

    《板桥词》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板桥
  • 论语手读

    作者名称郑板桥

    作品类别古典文学

    作品时间2010年6月1日

    《论语手读》是2010年中国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板桥。
  • 板桥家书

    作者名称郑板桥

    作品类别古典文学

    《板桥家书》清扬州八怪之一郑燮作,获乾隆帝封为书画史后一年,郑板桥整理往日家书刻印成《板桥家书》,主要写给其弟郑墨。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
  • 郑板桥诗文书画

    作者名称郑板桥

    作品类别古典文学

    作品时间2004年1月1日

    《郑板桥诗文书画》是2004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板桥。本书收录了郑板桥的多篇诗文和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多篇书画。
  • 郑板桥集

    作者名称郑板桥

    作品时间2011年6月1日

    《郑板桥集》是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2011-6-1出版的图书。
  • 中国画大师经典系列丛书郑板桥

    作者名称郑板桥

    作品时间2011年10月

    《中国画大师经典系列丛书郑板桥》是2011年10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板桥。

查看更多书籍

郑板桥人物评价

郑板桥肖像画

扬州画家李鳝(《楹联丛话》):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清代袁枚: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

清代学者康有为: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金农)、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书画家启功(《论书绝句》):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题画兰》):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兴化郑进士板桥**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

清末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杨守敬(《学书迩言》):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

郑板桥史籍记载

《清史稿》

《清史列传·郑燮传》

《扬州府志·卷四十八》

《国朝耆献类征》

郑板桥人物轶事

郑板桥以怪出名

郑板桥(10张)

郑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颇有骂名

郑板桥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儒风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个人润例

郑板桥卖画,不像历来文人画家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既然已经迈进市场,索性大大方方的。他制定《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还在最后附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

好吃狗肉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

郑板桥刻苦习字

郑板桥

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终觉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于是,他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

郑板桥板桥姻缘

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早期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

郑板桥余桃口齿

郑板桥在《板桥自叙》曾写道:“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然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币来耳。有一言干与外政,即叱去之,未尝为所迷惑。”余桃口齿,椒风弄儿,都是好男风的典故。大意说是自己尤其喜好男色,但是因为老丑,常常是因为金钱而接近他。只是他却不许**干扰他外政,否则就驱逐出去。并没有因男色而耽误县治。曾主张改刑律中的笞臀为笞背。身为县令,一次不得不对一犯赌**施以杖责,竟至于差点当堂落泪。

郑板桥巧骂豪绅

有一次,一个豪绅求郑燮题写一个门匾。那个豪绅平日里巴结官府,干尽了很多坏事。郑燮决定要捉弄他一下,便写了”雅闻起敬“四个字。油漆门匾时,郑燮叮嘱漆匠对”雅、起、敬“三个字只漆左半边,对”闻“字只漆”门‘字。过了一段时间,豪绅楼前门匾上的字没上漆的部分模糊不清了,而上漆的部位越发清晰。远远一看,原来的“雅闻起敬”竟成了“牙门走苟”(“衙门走狗”的谐音)。

郑板桥亲属成员

曾祖:郑新万,字长卿,庠生。

:郑湜,字清之,儒官。

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母亲:汪夫人

继母:郝夫人

妻子:徐氏、饶氏

:郑之标,字省庵。

:二子早卒,以弟子鄣田(字砚耕)嗣。

郑板桥人物纪念

郑板桥纪念馆

江苏兴化郑板桥纪念馆

郑板桥纪念馆

兴化郑板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兴化市昭阳镇牌楼北路2号。1983年11月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而建立。1993年11月新建馆舍为古典式建筑,迎门为大型花岗岩郑板桥全身塑像、郑板桥兰竹石大理石壁雕。该馆藏品1181件,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画348件,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而作的书画833件。

河南范县郑板桥纪念馆

范县郑板桥纪念馆,位于河南省范县辛庄乡毛楼村。占地28亩,主体建筑“三绝堂”,将展示郑板桥的生活、写作、作画的场面,除三绝的诗书画作品展览外。还设有“金水桥”、“板桥故居”、“幽逸廊”等建筑。

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故居,位于江苏省兴化市东城外郑家巷7-8号。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间,另有门楼、小书斋、厨房各一间。故居内陈列郑板桥生活用具及郑板桥书画复制品,研究郑板桥的资料等等,堂屋条台上立有一古铜色郑板桥全身塑像。1983年全面修缮,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郑板桥墓地

兴化郑板桥墓高清组图(30张)

墓地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大垛镇管阮村北,郑板桥林园陈列室西侧,旧地名“郑家大场椅把子地”。1964年,为纪念郑板桥逝世200周年,当地政府重修郑板桥墓,将其迁葬于鹦鹉桥畔海子池中方壶岛上;**期间被破坏;1995年4月19日,郑燮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zhua曲子白渡白颗

上一篇:杜荀鹤
下一篇:卿卫平

郑板桥相关百科


郑板桥相关文章


负荆请罪主人公是谁——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谁

负荆请罪主人公是谁——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谁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越王勾践的坚韧与智慧在古老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故事被世人传颂不衰,那就是“卧薪尝胆”。这是一个描绘了一个君王为复国而奋斗的故事,其中的主人公正是越国的国君——勾践。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用场景化解决

2025年3月21日 07:10

喉管,喉管感觉有异物是怎么回事

喉管,喉管感觉有异物是怎么回事

喉管感觉有异物:可能的原因与处理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经历:突然间感觉到自己的喉管有异物,似乎有东西卡在喉咙里,既不舒服又让人心生担忧。这种情况虽然并不一定代表严重的健康问题,但仍需要重视,及时找出原因并妥善处理。下面我们就

2025年3月21日 05:11

慕组词语和拼音:慕的拼音和组词组

慕组词语和拼音:慕的拼音和组词组

慕的拼音和组词组一、文章简介本文将详细探讨“慕”的拼音及多种组词方式,并通过对一些词语的具体解析和实例分析,加深对“慕”这一汉字的理解和运用。文章将从不同角度阐述“慕”的词义和词性,以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汉字。二、正文1. 慕的拼音及

2025年3月21日 00:01

李亚伟的诗:李亚伟的诗歌 酒?

李亚伟的诗:李亚伟的诗歌 酒?

“酒”作为文学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而在李亚伟的诗歌中,对“酒”的描绘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诗歌艺术和情感表达。以下是对李亚伟的诗歌“酒”的详细说明:一、诗歌主题与背景李亚伟的诗歌《酒》以酒为媒介,探讨人生、情感与生活的多重主题。诗中,酒不仅

2025年3月20日 20:50

将心比心:将心比心英文?

将心比心:将心比心英文?

将心比心英文——共情与理解的世界一、引言在这个多元化和互联互通的世界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往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复杂。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常常提到一个概念——“将心比心”,它不仅是中文文化中的智慧结晶,也在英文世界中有着相似的理念,即“

2025年3月20日 19:51

3j:3j车厘子是多少mm?

3j:3j车厘子是多少mm?

文章主题:3j车厘子是多少mm文章简介:本文将详细介绍3j车厘子的尺寸大小,通过实例和比较的方式,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3j车厘子的具体规格。同时,我们还将探讨车厘子在文化和文学中的意义,并以名著中的例子进行说明。一、3j车厘子的尺寸3j车厘

2025年3月20日 18:10

公主 公主:公主公主小说?

公主 公主:公主公主小说?

公主公主小说:幻梦之境的成长故事文章简介:“公主公主小说”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与浪漫元素的故事系列。本文以这一主题为中心,讲述在幻想世界中,几位身份特殊、性格各异的公主们如何面对成长中的挑战与困惑,最终收获友情与爱情的故事。本文将通过具体情节

2025年3月20日 14:41

北京经度(北京经度位置)

北京经度(北京经度位置)

北京经度位置:探索首都的地理坐标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城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但是,当我们谈到北京的地理位置时,有一个关键信息总是绕不开,那就是它的经度位置。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场景化思维,带您

2025年3月20日 10:10

舍我其谁打一生肖:舍我其谁上一句是什么

舍我其谁打一生肖:舍我其谁上一句是什么

舍我其谁——探索责任与担当的多元场景在繁忙的都市中,人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而一句“舍我其谁”却能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这句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句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一种对责任与担当的诠释。作为网站编辑,我们时常面对着众多的信息和内

2025年3月20日 06:11

全国独立院校排名:全国独立院校排名 独立学院

全国独立院校排名:全国独立院校排名 独立学院

全国独立院校排名与独立学院概述一、独立院校的背景与定义独立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创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些学校通常拥有独立的校园、教学设施和管理体系,同时依托合作高校的师资力

2025年3月20日 04:40

登天:登天他曾是少年?

登天:登天他曾是少年?

登天他曾是少年文章简介:本文以“登天他曾是少年”为主题,旨在讲述一个关于青春、成长与追求的故事。文章通过描绘一个少年从懵懂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展现了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奋斗。文章将通过具体的例子,从名著中寻找相应的故事情节,展示

2025年3月20日 03:10

2012年10月11日,2012年10月11号

2012年10月11日,2012年10月11号

2012年10月11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历史的长河中,2012年10月11日无疑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见证了诸多历史性事件的发生,无论是文化、科技还是社会生活,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文化方面在文化领域,这一天

2025年3月20日 01:31

丹青客——丹青客吉他谱

丹青客——丹青客吉他谱

丹青客吉他谱详解亲爱的网友们,大家好!近期,关于“丹青客吉他谱”的咨询逐渐增多,看来大家对这首曲目的吉他演奏非常感兴趣。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丹青客吉他谱”的相关内容。一、什么是“丹青客吉他谱”?“丹青客”是一首流行或经典的曲目,而吉

2025年3月19日 19:11

嫌字组词,嫌字组词100个

嫌字组词,嫌字组词100个

嫌字组词探析汉字的魅力在于其多义性与多样性,当我们提及“嫌”字时,这个字本身蕴含着不满、不满意的情感色彩。而当我们将“嫌”字与其他字组合时,便能衍生出丰富多彩的词汇,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介绍以“嫌”字为主的组词。一

2025年3月19日 17:50

荀彧传 VS 荀彧传读音

荀彧传 VS 荀彧传读音

荀彧传读音及其相关内容分析一、引言本文将探讨“荀彧传读音”这一主题,通过对荀彧的生平事迹、读音解析以及相关文化背景的介绍,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荀彧这一历史人物。荀彧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其人生经历与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二、荀彧的生平

2025年3月19日 17:11

联赛副班长:球队副班长

联赛副班长:球队副班长

球队副班长的蜕变在众多球队中,有一个特殊的角色——副班长。他不仅是球队的一份子,还是教练和队员之间的桥梁。而在某个足球队的副班长身上,我们将看到一个场景中他是如何一步步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团队精神解决各种挑战的。一、预备阶段初见球队副班长,是球

2025年3月19日 13:11

近期文章

本站热文

服务标语,315服务标语
2025-03-19 02:51:29 浏览:7
一本录取时间:一本录取时间河南?
2025-03-19 01:10:46 浏览:6
附议 VS 附议和同意的区别
2025-03-20 19:20:52 浏览:5
72小时 打一字 VS 72小时打一字谜
2025-03-19 05:40:19 浏览:5
标签列表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