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读音 |
笔画 |
释义 |
舚 | tiàn | 19划 |
-
用舌头舔。
|
舏 | jiǔ | 8划 |
-
以舌取物。
|
舙 | huà | 18划 |
-
播弄是非:“~,谋谮人也。”
古同“话”。
|
舎 | shè | 8划 |
-
古同“舍”。
|
舐 | shì | 10划 | (形声。从舌,氏声。本义:以舌舔物)同本义 舐笔和墨,在外者半。——《庄子·田子方》 又如:舐毫(古代传说雌兔用舌头舔舐雄兔的毛而怀孕);舐笔(用舌头舔笔);舐犊(老牛以舌舔小牛。比喻父母笃爱子女);舐糠及米(舐食米糠后,续食糠内之米。比喻由外而内,逐渐蚕食);舔足(吻舔人足);火苗儿舐着锅底
|
舘 | guǎn | 16划 |
-
同“馆”。
|
舓 | shì | 14划 |
-
同“舐”。
|
舗 | pù | 15划 |
-
古同“舖2”。
|
乱 | luàn | 7划 | 叛乱;动乱;不安定 治乱非天也。——《荀子·天论》 又 禹以治, 桀以乱。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 吴民之乱。——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 大阉之乱。 桀纣暴乱。——《韩非子·五蠹》 乱者四应。——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 避乱江东。——《资治通鉴》 国无法则乱。——《吕氏春秋·察今》 又如:乱邦(动乱的国家);乱危(动乱;不安定);乱法(引起国家动乱);乱萌(动乱的苗头);乱言(作乱的话);乱逆(叛乱,叛逆);乱贼(叛乱);乱谋(叛乱的阴谋);乱党(旧时当政者对叛逆集团或其成员的称谓) 淫乱的事,男女胡乱的性交 欲与乱,以止其口。——《汉书·衡山王传》 又如:乱气(淫乱之气);乱族(家族内部的淫乱);乱孽(淫乱邪恶) 危害;祸乱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霍光传》 又如:乱首(祸乱的开端);乱根(祸乱的根源);乱萌(祸乱的苗子);乱祸(祸乱) 乐章的尾声叫做乱 。辞赋里用在篇末,总括全篇思想内容的文字也叫乱 乱曰。——《楚辞·屈原·涉江》
|
敌 | dí | 10划 | 仇敌;敌人 秦人开关延敌。——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政敌;天敌;敌不可假(不可宽容敌人);敌垒(敌人的营垒);敌特;敌探
|
舖 | pù | 15划 |
-
同“铺2”。
|
刮 | guā | 8划 | (形声。小篆作字形,从刀。本义:削,用刃平削物体,或把物体表面的某些东西去掉) 同本义 刮,掊杷也。——《说文》 刮,减也。——《广雅》 刮楹达乡。——《礼记·明堂位》。注:“刮,刮摩也。” 刮摩之工。——《考工记》 采椽不刮,茅茨不剪。——《史记·太史公自序》 医曰:“矢镞有毒,毒入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三国志·关羽传》 又如:刮毒(刻毒,狠毒);刮子(耳光);刮刷(刮除干净);刮垢磨光;刮楹(刮削摩擦过的柱子);刮锅子;刮磨(磨练);刮摩(琢磨器物,使之光平);刮火柴;以瓦片刮疥 扫拂;刷抹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唐· 韩愈《进学解》 又如:刮土儿(刮扫土地。扫除无余);刮除(扫除);刮揸(刮扫清除)刮目(拭目;用新眼光看) 搜刮 。 如:刮削(搜刮,剥削);从人民身上刮来的财富 牵扯 。 如:刮擦(牵连);刮拉(方言。牵扯) 被钩住 。 如:这只长袜在钉子上刮破了 男女间挑逗、勾搭 。 如:刮上(勾搭上);刮涎(勾引;挑逗);刮剌(勾搭) 吵嚷,喧闹 。 如:刮躁(喧闹,吵闹);刮言(闲聊) 象声词。 如:刮喇(形容断裂声);刮刮杂杂(刮刮匝匝,刮刮拶拶。形容枯柴着火时的声音);刮剌剌(刮喇喇。暴响声) 颳 guā [风]吹 冻埋蛟龙南浦缩,寒刮肌肤北风利。——唐· 杜甫《前苦寒行》 又如:刮风(吹风);刮水(风吹动水面);刮地(大风掠地);刮面(吹面,扑面);刮野扫地(大风吹扫野地)
|
甜 | tián | 11划 | 酣睡,熟睡 一枕余甜昏又晓,凭谁拨转通天穷。——明· 汤显祖《邯郸记》
|
舌 | shé | 6划 |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说文》 兑为口舌。——《易·说卦》 心在窍为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舌举(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舌挢不下(翘起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的样子);舌刺刺(形容嘴舌不停地说话);舌敞唇穿(舌烂辰破,舌烂唇干);舌簧(巧舌);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反复申说、劝道。也作舌敝唇焦) 代指言语 云而使舌。人体委与之。——《国语·周语》。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驷不及舌。——《论语·颜渊》 又如:舌辩(能言善辩;争辩);舌摇簧鼓(满嘴胡说;大发议论);舌敝耳聋(指言者舌敝,听者耳聋。意为议论纷繁);舌辨(口才敏捷);舌锋(谓言词犀利);舌人(古代的翻译官);舌端月旦(用言语评论人物);舌剑唇枪(比喻言辞锋利。也作“唇枪舌剑”);舌灿莲花(比喻能言善道) 指畚箕外伸的部分。也泛称舌状物 。 如:帽舌;鞋舌;火舌 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 遒人以木铎徇于路。——《书·胤征》。孔传:“木铎,金铃木舌。”
|
舑 | tān | 11划 |
-
〔~舕〕吐舌头,如“玄熊~舕以断断。”
|
舔 | tiǎn | 14划 | (形声。从舌,忝声。本义:以舌取食) 同本义 。 如:舔舕(吐出舌头的样子);舔粥碗;舔干净;舔邮票;舔笔 使…湿润 。 如:舔舔嘴唇
|
舕 | tàn | 14划 |
-
〔舑~〕见“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