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读音 |
笔画 |
释义 |
韃 | dá | 21划 |
-
见“鞑”。
|
靿 | yào | 14划 | 靴或袜子的筒儿 长靿靴。——《隋书·礼仪志》 又如:靴靿儿;高靿儿袜子;靿袜(长筒袜)
|
靵 | niǔ | 13划 |
-
古同“纽”。
|
韀 | jiān | 22划 |
-
同“鞯”。
|
鞌 | ān | 15划 |
-
同“鞍”。
|
鞓 | tīng | 16划 | 腰带的带身 。 如:鞓带(皮带) 泛指腰带 足登朱丝履,腰系白玉鞓。——《儿女英雄传》 泛指带子 红尘梦从此斩青萍,玄猿性早已锁黄鞓。——明·佚名《节孝记》 [人和物体的] 杆状部分 我将他香棹轻推椅鞓摇。——元·佚名《野猿听经》
|
鞸 | bì,bǐng | 19划 |
- [ bì ]
-
古同“韠”:“端委~带。”
- [ bǐng ]
-
古同“鞞”:“~琫有珌。”
|
韊 | lán | 29划 |
-
1.用皮革制的盛弩箭的袋子:“平原君负~矢,为公子先引。”
2.包容。
|
韂 | chàn | 22划 | 小障泥 ,马鞯。垫在马鞍下,垂于马背两旁以挡泥土。 如:鞍韂(鞍上的小障泥);韂儿(衬马鞍的垫子) 名词 垂在马鞍两侧,用以防阻泥土的器具。唐.元稹〈望云骓马歌〉:「潜遣飞龙减刍秣,银鞍绣韂不复施。」
|
鞑 | dá | 15划 | 我国古代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统称 。后为蒙古的别称。 如:鞑虏(旧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鞑子(旧时汉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清末特指清朝统治者)
|
鞤 | bāng | 18划 |
-
古同“帮”,鞋帮。
|
靴 | xuē | 13划 | (形声。从革,化声。革,皮革。本义: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鞋)同本义 尝有人著靴骑驴,至兆门外。——《晋书》 又如:靴叶子(塞藏在靴筒内可折叠的票夹);靴桶(靴靿。靴筒);靴衫(乘马时所穿的衣服);靴袍(穿靴时所服的官袍)
|
鞢 | xiè,dié | 18划 |
- [ xiè ]
-
马缰。
- [ dié ]
-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衣带上用以佩物的金属装饰。
|
鞲 | gōu | 19划 | 臂套。用革制成,用以束衣袖,射箭或操作时用 鞲,射臂决也。——《说文》 袒鞲蔽。——《史记·张耳陈余传》 董君绿帻傅鞲。——《汉书·东方朔传》 又如:鞲蔽(臂套);鞲扞(射箭用的皮臂套);鞲鹰(蹲在臂套上的苍鹰);鞲绳(拴住鞲鹰的绳子) 风箱 。 如:鞲扇(皮扇);鞲鞴(活塞)
|
靫 | chá | 12划 |
-
〔鞴(bèi)~〕装箭的袋子,如“后军细铠甲,白羽攒鞴(bèi)~。”
|
鞳 | tà | 18划 |
-
见〔鞺鞳〕
|
靲 | qín | 13划 |
-
1.皮制的鞋(一说皮制鞋的带子)。
2.竹篾:“幂用疏布,久之,系用~。”
|
鞶 | pán | 19划 | (形声。从革,般声。革,去毛并经加工的兽皮。本义:皮制的束衣的大带) 同本义 鞶,大带也。——《说文》 或锡之鞶带。——《易·讼卦》 鞶厉游缨。——《左传·桓公二年》 又如:鞶帨(大带与佩巾。喻学者文辞繁琐);鞶带(革带,腰带);鞶厉(古代衣服上的带子) 小囊。专指荷包。 如:鞶囊(古代官吏用来盛印绶的革制袋囊);鞶结(小袋子的扎口) 名词 皮革制成的大腰带,古人用来佩玉。《说文解字.革部》:「鞶,大带也。」通称为「鞶带」。 名词 古人用来盛放手巾细物的小绣囊。似今之荷包。《礼记.内则》:「夙夜无愆,视诸衿囊。」汉.郑玄.注:「鞶,鞶囊也。男鞶革,女鞶丝,所以盛帨巾之属。」
|
靷 | yǐn | 13划 | 引车前行的皮带 靷,引轴也。——《说文》 靷,所以引车也。——《释名》 丧荒之联事。——《周礼·小宰》。注:“属其六紖。” 游环胁驱,阴靷鋈续。——《诗·秦风·小戎》 又如:靷环(游环,即服马背上的皮环) 名词 系在车轴,拉车前进的皮带。《左传.哀公二年》:「我两靷将绝,吾能止之。」
|
靸 | sǎ | 12划 | 把布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穿[拖鞋] 。 如:靸拉(拖着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