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读音 |
笔画 |
释义 |
鞩 | qiào | 18划 |
-
古同“鞘”。
|
鞨 | hé | 18划 | 鞋子 鞨,履也。——《广雅》 ——“靺鞨”(Mòhé):中国东北古代少数民族名。五代时称女真
|
韇 | dú | 24划 |
-
1.箭筒:“弓鞬~丸一,矢四发。”
2.古代占卜用的耆草筒:“筮人执策抽上~。”
|
鞄 | páo | 14划 |
-
1.古指制皮革的工人。
2.古同“匏”,八音之一。
3.古同“枹”,鼓槌。
4.姓。
|
鞀 | táo | 14划 |
-
“鼗”的异体字。
|
韂 | chàn | 22划 | 小障泥 ,马鞯。垫在马鞍下,垂于马背两旁以挡泥土。 如:鞍韂(鞍上的小障泥);韂儿(衬马鞍的垫子) 名词 垂在马鞍两侧,用以防阻泥土的器具。唐.元稹〈望云骓马歌〉:「潜遣飞龙减刍秣,银鞍绣韂不复施。」
|
鞛 | běng | 17划 |
-
同“琫”。
|
鞍 | ān | 15划 | (形声。从革,安声。本义:马鞍)同本义 鞌,鞁具也。——《说文》 令皆下马解鞍。——《汉书·李广传》 投鞌高如城者数所。——《汉书·韩安国传》 汉王下马踞鞍而问。——《史记·留侯世家》。 又如:鞍桥(指马鞍。因马鞍的形状像桥而得名);鞍辔(骑马的用具。鞍为坐具,辔为控马的缰束)
|
鞋 | xié | 15划 | (形声。从革,圭声。皮革鞋的材料。“圭、鞋”古音相近。本义:鞋子)同本义 鞵,生革醍也。——《说文》。字亦作鞋 古人以草为屦,皮为履,后唐马周始以麻为之,即鞋也。——《说郛》引 唐· 留存《事始·鞋》 又如:鞋扇(鞋面);鞋脚(小妾第一次拜见长妻时所敬赠的见面礼:亲手做的针线活;也指鞋袜);鞋脚钱(跑腿钱);雨鞋;皮鞋;布鞋;鞋鞢(造鞋时所用的木制鞋型)
|
鞅 | yāng,yàng | 14划 | 通“怏”。郁郁不乐的样子 心常鞅鞅。——《汉书·高帝纪》 居常鞅鞅。——《汉书·韩信传》。注:志不满也。” 另见 yāng
|
鞿 | jī | 21划 | 名词 马口中的缰绳。 《玉篇.革部》:「鞿,缰在口。」唐.韩愈〈山石〉诗:「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
鞓 | tīng | 16划 | 腰带的带身 。 如:鞓带(皮带) 泛指腰带 足登朱丝履,腰系白玉鞓。——《儿女英雄传》 泛指带子 红尘梦从此斩青萍,玄猿性早已锁黄鞓。——明·佚名《节孝记》 [人和物体的] 杆状部分 我将他香棹轻推椅鞓摇。——元·佚名《野猿听经》
|
鞡 | la | 17划 | ——“靰鞡”(wùla):同“乌拉”(wūla)。中国东北地区冬天穿的一种鞋,用皮革制成,里面垫乌拉草
|
鞺 | tāng | 20划 |
-
〔鞺鞳〕鼓声。
|
鞑 | dá | 15划 | 我国古代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统称 。后为蒙古的别称。 如:鞑虏(旧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鞑子(旧时汉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清末特指清朝统治者)
|
鞹 | kuò | 19划 |
-
古同“鞟”:“乃使吏~其拳。”
|
鞏 | gǒng | 15划 | 动词 以皮革綑束东西。《说文解字.革部》:「巩,以韦束也。」 动词 牢固。 【组词】:「巩固国防」。《诗经.大雅.瞻卬》:「藐藐昊天,无不克巩。」
|
靴 | xuē | 13划 | (形声。从革,化声。革,皮革。本义: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鞋)同本义 尝有人著靴骑驴,至兆门外。——《晋书》 又如:靴叶子(塞藏在靴筒内可折叠的票夹);靴桶(靴靿。靴筒);靴衫(乘马时所穿的衣服);靴袍(穿靴时所服的官袍)
|
鞉 | táo | 15划 |
-
“鼗”的异体字。
|
鞝 | shàng,zhǎng | 17划 |
- [ shàng ]
-
把鞋帮鞋底缝合成鞋。
- [ zhǎng ]
-
扇马鞍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