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读音 |
笔画 |
释义 |
谱 | pǔ | 14划 | 按照事物的类别或系统编排记录 谱,布也。布列见其事也,亦曰绪也,主绪人世类相继如统绪也。——《释名》 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史记·三代世表》 谱汝诸孙中。——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又如:谱列(按照事物的系统和类别编排);谱注(记叙记载);谱状(记载家族及历史的书籍) 写曲 。 如:把这首诗词谱成歌曲;这首歌是谁谱的曲
|
讹 | é | 6划 | 讹诈 。 如:讹人(讹诈人);讹头(讹诈的钱财) 改变;感化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诗·小雅·无羊》 变化 式讹尔心。——《诗·小雅·节南山》 岁月迁讹,斯风渐笃。——《通志》 不正确的 平秩南讹。——《书·尧典》 又如:讹音
|
诿 | wěi | 10划 | (形声。从言,委声。本义:累;烦劳) 同本义 诿,累也。——《说文》 推托;推委 。 如:诿罪(把罪责推给别人);诿误(推托耽误) 委托;连累 诿者,托也。——《汉书·贾谊传》注 又如:诿托(委托;付托);诿属(委托嘱咐)
|
谙 | ān | 11划 | (形声。从言,音声。本义:熟悉) 同本义 谙,悉也。——《说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协久在中朝,谙练旧事。——《晋书·刁协传》 故谙事识体者,善权轻重。——《晋书·刑法志》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王建《淅嫁娘》。 又如:谙悉(熟知);谙练(熟知,有经验) 熟记 其陵树株蘖,皆谙其数。——《后汉书·虞延传》
|
诰 | gào | 9划 | 告诫之文。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 。古者上下有诰,秦废古制称制、诏。唐称制不称诰。宋始以诰命庶官,凡追赠大臣、贬谪有罪、赠封其祖父妻室,不宜于廷者,皆用诰,通谓之制 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诰命,六品至九品,皆授以敕命。——《清会典事例》 又如:诰敕(旧制官吏受封的文书);诰券(皇帝任命和封赠的文书);诰策(诰令策书);诰章(诏令) 颁诰 诰令
|
诬 | wū | 9划 | 欺骗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佞誉诬谀。——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诬禄(假冒有功而受禄)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 诬善之人,其辞游。——《易·系辞》 诬守纳己赇。——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诬去贤使君。 诬太守者。 又如:诬扳(犯罪的人诬告攀扯他人);诬罪(诬陷使人入罪);诬系(捏造事实,使人获罪);诬良为盗;诬言(诬罔之言。虚伪骗人的言辞);诬罔(诬蔑冤枉);诬诋(捏造事实以诋毁人);诬善(诬陷,欺骗善良) 抹杀 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隋· 王度《古镜记》 冤屈 其刑矫诬。——《国语·周语》
|
诐 | bì | 7划 | 通“颇”(pō)。偏颇,不正 不从俗而诐行兮。——《楚辞·刘向·离世》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孟子·公孙丑上》 又如:诐行(不正当的行为);诐辞(偏颇邪僻的言论)
|
诱 | yòu | 9划 | (形声。从言,秀声。字本作“羑”,从厶(sī),从羑(yǒu)。厶,同“私”。羑,诱导。本义:教导;引导;劝导) 同本义 诱,引也。——《广韵》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如:诱动(劝诱打动);诱训(诱导教诲);诱进(诱导进取) 引诱 无诱于势利。——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诱兵(战争时诈败以引诱敌人中计的士兵或引诱敌兵);诱敌(诱引敌人进入埋伏的地方) 向导,引路 步及骤处兮,诱骋先。——《楚辞·招魂》 又如:诱接(招引接纳;诱纳);诱协(利诱协迫) 欺狂,诱骗 彼美郦生,既为交亲,诱袭军印,岂无他人。—— 唐· 吕温《繇鹿赋》 又如:诱略(诱骗,掠夺);诱狎(诱奸);诱哄(诱惑哄骗);诱巧(以狡猾手段欺骗人)
|
谯 | qiáo,qiào | 14划 | 动词 责备。同「诮」。 《管子.揆度》:「力足荡游不作,老者谯之。」《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
|
训 | xùn | 5划 | 典式、法则 。 如:训令;训典(古圣王的典籍);训格(教训,规范);训范(足可为法的规范、典范) 尤指可作为法则的话或座右铭 。 如:训诰(训教导之辞;诰,指诏书或告诫之文) 解说的词语 。如《尔雅·释训》
|
诠 | quán | 8划 | 道理;事物的规律 发必中诠,言必合数。——《淮南子》 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钟嵘《诗品》 又如:诠次(次第;层次。也指选择和编排);诠序(有条理有次序);诠补(编次和补齐)
|
诓 | kuāng | 8划 | (形声。从言,匡声。本义:欺骗) 同本义 乃求壮士得霍人 解扬,字 子虎,诓 楚,令 宋毋降。——《史记·郑世家》 又如:我哪能诓你? 骗取 你常是赖了人钱,诓了人钞,苦了人物。——《雍熙乐府·一枝花》 哄[孩子] 她又不得不止哭去诓孩子。——巴金《灭亡·八日》
|
谉 | shěn | 10划 | 讯问 龚子闲居,阴气沈沈而来袭心,不知何病,以谉 江沅。—— 清· 龚自珍《宥情》 同“審”。熟悉;详知 盐政回谉某邸状貌。——徐珂《清稗类钞》 引申为详尽。 如:谉悉;谉知
|
议 | yì | 5划 | 意见、看法、判断或评价 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资治通鉴》 又如:议计(意见和计策);议论风生(比喻能言善道,语辞生动有味)
|
评 | píng | 7划 | 评语;评论的话 。 如:时评;社评;影评;短评;好评;书评;史评 棃的一个部件 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唐· 陆龟蒙《耒耜经》
|
讷 | nè | 6划 | 结结巴巴地说 只听得差拨口里讷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水浒全传》 忍而少言 能威能怀,能辨能讷。——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体别》
|
谠 | dǎng | 12划 | (形声。从言,党声。本义:正直)同本义 吾久不见班生,今日复闻谠言。——《汉书·叙传》 又如:谠言(正直美善的言论);谠直(正直。亦指正直的人);谠论(正直美善的议论)
|
谊 | yì | 10划 |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宜,宜亦声。宜,表示合宜。本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古“谊”与“义”同 舍生取谊。——班固《幽通赋》 素闻先生高谊。——《公孙龙子·迹府》 武王行大谊。——《汉书·董仲舒传》 又如:谊士(义士);谊主(指明礼义的国君) 意义,意思 会意者,比类合谊。——《说文解字叙》 儒者竞复比谊会意。——《风俗通义·序》 友情,友好关系 。 如:深情厚谊
|
诲 | huì | 9划 | 教导的话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书·说命上》
|
谒 | yè | 11划 | 名剌 怀谒诣辞。——宋· 刘攽《贺知府某侍读启》 掌管引进谒见者的近侍 。 如:谒者(古时泛指掌理传达、通报的近侍) 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