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 |
yì |
7划 |
邑 |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 古代称侯国为邑 邑,国也。——《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 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左传·僖公四年》 又如:敝邑(对本国的谦称) 国都,京城 邑外谓之郊。——《尔雅》。郭璞注:邑,国都也 商邑翼翼。——《诗·商颂·殷武》 (翼翼:整齐的样子) 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殷盘。——汉· 张衡《东京赋》 又如:商邑(商都)。又指旧都 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也。——唐· 慧琳《一切经音义》 又如:邑庙(城隍庙);邑野(都邑郊野) 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 又如:邑郛(城郭);邑门(城门;都邑之门) 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 小则获邑,大则获城——宋· 苏洵《六国论》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宋· 王安石《伤仲永》 邑小不足容。——清· 张廷玉《明史》 摄篆旁邑。——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邑有成名。——《聊斋志异·促织》 俾入邑庠。 又如:邑人(乡邑中的人);邑子(同乡,同邑人);邑屋(村舍);邑落(村落);邑党(乡党);邑闾(里巷的门);邑邻(邻里) 旧时县的别称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唐· 柳宗元《封建论》 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宋· 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又如:邑乘(县志;地方志);邑僚(县府中的同僚);邑尉(县尉);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 邑万家。——《战国策·燕策》 然广不得爵邑。——《史记·李将军列传》 又如:邑入(贵族在封地上所收的租税);邑(邑,采邑;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邑钱(封邑的租税收入);邑赏(封地和赏赐);邑粟(采邑的赋粟);邑族(封地和宗族);邑国(古代大夫、诸侯的封地);邑租(封邑的租赋) 居民聚居的地方 邑犬群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
详情 |
司 |
sī |
5划 |
乛 |
官吏;方面之长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又如:文武之司;疆场之司;司会(官名。《周礼》天官之属。掌财政);司吏(负责书写工作的小官吏);司直(古官名。西汉时设置。辅佐丞相检举不法之事,位于司隶校尉之上。东汉时改属司徒,帮助司徒督察各州郡所举上奏);司禄(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掌班禄事) 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 。唐宋以后,尚书省各部所属有司。现称中央机关部以下一级的行政部门为司 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清· 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财政部计划司 政府执行部门的独立的下属机构 有御史偶阵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明史·海瑞传》 京师有京兆狱,有五城御史司坊,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清· 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都司;土司;藩司;司房(州县衙门管理案卷的部门,刑房);司道(巡抚的主要属官,司即藩司,臬司;道即道员,包括守道和巡道);司狱司(管监狱的机关) 复姓的一部分 。 如:司马;司徒;司空;司马牛之叹(司马牛,孔子弟子。他曾慨叹:“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亡:无);司马温公(指北宋司马光。三朝为官,追封温国公);司马琴心(求爱之情。汉代卓文君爱好音乐,风流多情,司马相如以琴弹《凤求凰》曲挑动她,终致文君夜奔)
|
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