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读音 |
释义 |
分守要津 | fēn shǒu yào jīn | -
要:重要;津:渡口。分别把守交通要道。
|
暗渡陈仓 | àn dù chén cāng | -
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
|
香象絶流 | xiāng xiàng jué liú | -
见“ 香象渡河 ”。
|
反风灭火 | fǎn fēng miè huǒ | -
汉刘昆为江陵令,县多火灾,昆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后为弘农太守。先是崤黾驿道多虎穴,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负子渡河,光武帝闻而异之,以为德政。《后汉书.儒林传上.刘昆》:'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帝叹曰:'此乃长者之言也。''后以'反风灭火'比喻施行德政。
|
白鱼赤乌 | bái yú chì wū | -
《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后遂以'白鱼赤乌'为祥瑞之兆。
|
飘洋过海 | piāo yáng guò hǎi | -
渡过海洋。多指去异国他乡或远处。
|
人涉卬否 | rén shè áng fǒu | -
别人涉水过河,而我独不渡。《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毛传:'卬,我也。'郑玄笺:'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适贞女不行,非得礼义昏姻不成。'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张,不随便附和。
|
普渡众生 | pǔ dù zhòng shēng | -
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佛教语。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如:既然以苍生为念,那就应该普渡众生。
|
往渚还汀 | wǎng zhǔ huán tīng | -
谓往返都须渡水。
|
长途跋涉 | cháng tú bá shè | -
跋涉:翻山越岭,蹚水过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远行的艰辛。
|
枕席过师 | zhěn xí guò shī | -
意思是军队从桥上渡河,如在枕席上通过那样安稳而容易。
|
白板天子 | bái bǎn tiān zǐ | -
晋元帝东渡﹐玉玺先后失陷于刘石﹐数帝皆无玉玺。北人称之为白板天子。按﹐自秦汉以来﹐玉玺为传国之大宝﹐正统之象征﹐北人所称﹐盖意东晋诸帝为名存实亡之皇帝。
|
衣冠南渡 | yī guàn nán dù | -
1.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唐刘知几《史通.邑里》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后用以借指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奔之事。
2.指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中原士庶南迁之事。
|
江左夷吾 | jiāng zuǒ yí wú | -
江左,指长江以东之地。夷吾,指春秋时齐国贤相管仲。江左夷吾指晋代王室南渡至江左后,温峤忧心当时国家纲维未举,及见王导共谈后,欣然说:「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复何虑!」典出《晋书.卷六七.温峤传》。后比喻具有辅国佐政的贤才。
|
视险若夷 | shì xiǎn ruò yí | -
意思是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
|
三兽渡河 | sān shòu dù hé | -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后泛指修行。
|
梯山航海 | tī shān háng hǎi | -
梯山:爬梯子一样地登山。登山渡海。形容长途跋涉历尽艰险。
|
济河焚舟 | jì hé fén zhōu | -
渡过河就把船烧掉,表示决心死战。
|
远涉重洋 | yuǎn shè chóng yáng | -
重洋:辽阔无边的海洋。远远地渡过海洋。远涉:渡过长距离水域。重洋:重重的海洋。
|
春回大地 | chūn huí dà dì | -
严冬过去,春天再度降临大地。比喻情势好转,或事情圆满成功。 如:「他适时伸出援手,帮助我们全家渡过难关,父母的脸上再度绽放笑容,宛如春回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