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读音 |
笔画 |
释义 |
絚 | gēng | 12划 |
-
古同“緪”。
|
梗 | gěng | 11划 | 耿直,刚正 子文都,性梗直,仕 周,为右侍上士。——《北史·汝阴王天赐传》附 修义 又如:梗梗(正直坚定的样子);梗令之人(梗直的人);梗野(率直粗鲁) 强硬;凶猛 梗,猛也。——《方言二》 锄其强梗。——《淮南子·原道》 又如:梗化(强硬);梗悍(强横);梗强(强横凶暴) 大略 略举其梗概。——左思《吴都赋》。注:“粗言也。” 概,略也。——《方言十三》 又如:梗概;梗迹(隐约细微的行迹) 网络释义 指被大众口头相传,流传广的一个代名词。 1、使用场景:指代代名词。 2、例句:这是一个梗。
|
菮 | gēng | 11划 |
-
古书上说的一种草。
|
挭 | gěng | 10划 |
-
1.古同“梗”,梗概。
2.搅。
|
耿 | gěng | 10划 | (形声。从火,圣(shèng)省声。本义:耳贴于颊) 同本义 通“炯”。明亮,光明 跪敷衽(铺开衣襟)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指正道)。——《楚辞·屈原·离骚》 又如:耿耀(照耀);耿光(光明;光辉);耿晶晶(形容物体明亮闪光的样子);耿烈(光明炽热);耿介(光明正大) 心情不安;悲伤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诗·邶风·柏舟》 又如:耿耿于心(形容心中有事牵挂,无法忘却);耿介(心中不安);耿灼(焦虑不安) 刚直 参差相叠重重,刚耿陵宇宙。——唐· 韩愈《南山诗》 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韩非子·五蠹》 又如:耿介(耿直;刚直;正大光明);耿正(刚强正直);耿怀(直率的情怀);耿挺(坚贞特立) 气忿时头面上血管膨胀,红筋暴露的样子 余大先生气得两脸紫涨,颈子里的筋都耿出来。——《儒林外史》
|
浭 | gēng | 10划 |
-
多级瀑布。
|
莄 | gěng | 10划 |
-
1.古书上说的一种草。
2.草茎。
|
埂 | gěng | 10划 | (形声。从土,更声。本义:小坑) 同本义 埂,秦谓坑为埂。——《说文》 埂,小坑也。——《玉篇》 假借为“防”。堤封,用泥土筑起来的堤防 。 如:埂堰;隄埂 长条形的突出地面的地方 。 如:土埂;山埂 田埂,田与田之间便于人走路或蓄水用的高起的长条地方
|
绠 | gěng | 10划 | (形声。从糸(mì),更声。本义:井绳) 同本义 绠,汲井索也。——《说文》 具绠缶。——《左传·襄公九年》 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庄子·至乐》 又如:绠缶(汲水的绳索和器具);绠短绝泉(绠短汲深) 泛指绳索 。 如:绠套(牲口的绳套);绠绁(绳索);绠縻(绳索) 另见 bǐng
|
峺 | gěng | 10划 |
-
山岭险阻处:“五里,南踰一石山脊,亦置隘门,是名~腋。”
|
哽 | gěng | 10划 | (形声。从口,更声。本义:言语受阻,不能畅通) 同本义 哽,语为舌所介也。——《说文》 祝哽在前,祝噎在后。——《汉书·礼乐志》 闻之哽咽。——《后汉书·袁绍刘表传下》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最后一课》 又如:哽哽(悲痛气塞的样子);哽结(心胸悲伤郁结);哽恧(悲伤惭愧) 食之鲠人不可出。——《礼记·内则》 通“鲠”。噎住,食物不能下咽 食之鯁人,不可出。——《礼记·内则》 口不容而强吞之者必哽。——《拘朴子·任能》 阻塞 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庄子·外物》
|
耕 | gēng | | |
更 | gè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