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读音 |
笔画 |
释义 |
杙 | yì | 7划 | 系在木桩上 杨柳中间杙小舟。——宋· 王安石《后元丰行》 又如:杙船(将船系于木桩上) 用木桩楔入或戳刺 。 如:杙地(钉木桩于地)
|
佚 | yì,dié | 7划 | 副词 轮流、更替。 【组词】:「佚兴」、「佚起」。 《谷梁传.文公十一年》:「弟兄三人,佚宕中国。」晋.范甯.注:「佚,犹更也。」
|
役 | yì | 7划 | 劳役 兵久不辍,民困于役。——《三国志》 又如:役丁(服劳役者);役作(工役劳作);役所(役作的处所);役庸(用以代替力役的赋税) 服劳役的人 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无征。——《左传》。 孔颖达疏:役谓共官力役,帅今之丁也 仆人 汝辈幼小,家贫无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南史》 虽留下几户穷民,只好奔走官差,那有空役等雇。——《京本通俗小说》 门生,弟子 儒家之徒董无心,墨家之役缠子,相见讲道。——《论衡》 事情 为此役也,子若以君命赐之,其已。——《左传》。杜预注:役,事也 事件 鸿门之役,微项伯几殆。——宋· 陈亮《酌古论一》 士卒,服兵役的人 寡人帅不腆吴国之役,遵汶之上。——《国语》。 韦昭注:“役,兵也。” 职责,职分 万物各有役,吾生何所营。——宋· 陆游《晓赋》 战斗;战争 秦穆公伐 郑之役,考之《左传》,其谏而止之,哭而送其子者,独 蹇叔而已。—— 金· 王若虚《史记辨惑二》 又如:台儿庄之役 差役 宰悦,免成役。——《聊斋志异·促织》
|
沂 | yí | 7划 | (形声。从水,斤声。本义:沂水。古水名) 同本义 源出山东省曲阜县东南的尼山,西流至滋阳县合于泗水。 大沂河古又称沂水。源出山东省的沂山,南流经沂水县、临沂县、郯城县境入江苏省 山名。又称东泰山 。在山东省沂水县北,临朐县南 古州名 。州治在今山东省临沂县
|
宐 | yí | 7划 |
-
古同“宜”。
|
邑 | yì | 7划 |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 古代称侯国为邑 邑,国也。——《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 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左传·僖公四年》 又如:敝邑(对本国的谦称) 国都,京城 邑外谓之郊。——《尔雅》。郭璞注:邑,国都也 商邑翼翼。——《诗·商颂·殷武》 (翼翼:整齐的样子) 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殷盘。——汉· 张衡《东京赋》 又如:商邑(商都)。又指旧都 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也。——唐· 慧琳《一切经音义》 又如:邑庙(城隍庙);邑野(都邑郊野) 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 又如:邑郛(城郭);邑门(城门;都邑之门) 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 小则获邑,大则获城——宋· 苏洵《六国论》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宋· 王安石《伤仲永》 邑小不足容。——清· 张廷玉《明史》 摄篆旁邑。——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邑有成名。——《聊斋志异·促织》 俾入邑庠。 又如:邑人(乡邑中的人);邑子(同乡,同邑人);邑屋(村舍);邑落(村落);邑党(乡党);邑闾(里巷的门);邑邻(邻里) 旧时县的别称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唐· 柳宗元《封建论》 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宋· 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又如:邑乘(县志;地方志);邑僚(县府中的同僚);邑尉(县尉);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 邑万家。——《战国策·燕策》 然广不得爵邑。——《史记·李将军列传》 又如:邑入(贵族在封地上所收的租税);邑(邑,采邑;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邑钱(封邑的租税收入);邑赏(封地和赏赐);邑粟(采邑的赋粟);邑族(封地和宗族);邑国(古代大夫、诸侯的封地);邑租(封邑的租赋) 居民聚居的地方 邑犬群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
冝 | yí | 7划 | 菜肴。《尔雅·释言》:“宜,肴也。” 古代祀典的一种。谓列俎几陈牲以祭。《尚书·泰誓上》:“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宜于冢土。”
|
劮 | yì | 7划 |
-
古同“逸”,安乐。
|
苅 | yì | 7划 | 〈动〉(本作乂。形声。从刀,乂(yì)声。本作“义”。本义:割草) 同本义。刈,断也。又,杀也。——《广雅》
|
译 | yì | 7划 | 翻译人员 于是乃召越译,乃 楚说之。—— 刘向《说苑》 又如:译费(支付给翻译人员的钱);译界(翻译界);译员(翻译工作者) 异域 沧波伏忠信,译语辨讴谣。——唐· 顾况《送从兄使新罗》 又如:译语(异域的语言)
|
诒 | yí,dài | 7划 | 动词 留传、遗留。《说文解字.言部》:「诒,遗也。」《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汉.郑玄.笺:「诒,犹传也。」 动词 赠送。通「贻」。《楚辞.屈原.离骚》:「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
苡 | yǐ | 7划 | ——见“薏苡”(yìyǐ)。 如:薏仁(薏苡之仁);薏米(苡仁)
|
矣 | yǐ | 7划 | (形声。小篆字形,上面是“以”字,下面是“矢”。从矢,以声。“以”也可以理解为象矢飞逝的声音,是完成的语气。本义:语气词。是“了”) 表示完成时态 骨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 表示坚决、肯定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系辞下》 确实 。 如:吾老矣 表示感叹 。 如:毒矣哉;大矣哉
|
壱 | yī | 7划 |
-
古同“壹”。
|
异 | yì | 6划 | 指以往,以前 。 如:异时(往时;从前);异代(前代;前世) 指以后,将来 。 如:异日(来日;以后);异时(以后;他时);异世(后代;后世);异代(后代;后世) 怪异不祥之事;灾异 己巳,日有食之。何以书?记异也。——《公羊传》 指特殊本领、才能 觉无异能者。——唐· 柳宗元《三戒》 举天下所贡蝴蝶…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聊斋志异·促织》
|
伇 | yì | 6划 |
-
古同“役”。
|
伊 | yī | 6划 | 表示判断,常与“匪”连用,相当于“却是”、“即是” 匪莪伊蒿。——《诗·小雅·蓼莪》 昔卫鞅因景监以见,有识知其不终。今得臣举者,匪荣伊辱。——《后汉书》 又如:匪朝伊暮;匪朝伊夕;匪荣伊辱;匪愚伊耄 语助词。用于句中,无义 旨酒既清,嘉荐伊脯。——《仪礼》 发语词,无义。 如:伊何(为何,为什么);伊谁(谁,何人) 通“繄”。是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诗·豳风·东山》。笺:“伊,当作繄。” 我这怀矣,自诒伊阻。——《诗·邶风·雄雉》
|
圯 | yí | 6划 | 橋 良尝间从容步游 下邳圯上。——《史记》 後來沿称該桥为圯 我來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
夷 | yí | 6划 | 使平,拉平;铲平 将塞井夷竈而为行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往而夷夫。——《吕氏春秋.似顺》 芟夷大乱。——《资治通鉴》如:夷为平地;夷岳;夷拔(鏟平攻破)平定 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大雅.桑柔》 实靖夷我邦。——《诗.大雅.召》 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资治通鉴》 又如:夷难(平定祸乱) 伤,受伤 夷于左股。——《易.明夷》 芟夷我农功。——《左传.成公十三年》 又如:夷伤(创伤;死伤) 攻破 。 如:夷拔(攻破);夷破(攻破) 铲除;消灭;诛灭 是以人夷其宗庙。——《囯语.周语下》 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苏建传》 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三囯演义》 又如:夷三族(古代的酷刑。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一说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同坐) 毁灭 。 如:夷毁(毁灭) 犹豫,迟疑 。 如:夷由(犹豫;迟疑不前);夷与(迟疑不前) 锄草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周礼.秋官》
|
屹 | yì | 6划 | (形声。从山,乞声。本义:山势直立高耸的样子) 同本义。后泛指耸立的 屹山峙以迂郁。(迂郁:盘曲的样子。)——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又如:屹仡(挺拔雄劲的样子);屹峙(耸立) 坚定不移的 。 如:屹若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