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读音 |
笔画 |
释义 |
挣 | zhèng,zhēng | 9划 | 撞;击 摐金挣玉,吐宫咽征。——前蜀· 贯休《长持经僧》 用力张开 你挣着口袋,我量与你么。——《陈州粜米》 另见 zhèng
|
政 | zhèng | 9划 | 政治;政事 其政不获。——《诗·大雅·皇矣》。释文:“政,政教也。” 使帅其属而掌邦政。——《周礼·夏官》 荆国之为政。——《吕氏春秋·察今》 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 元政紊弛。——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言时政者。——清· 张廷玉《明史》 沽名乱政。 又如:政化(政治和教化);政地(处理政事的地方);政争(政治斗争);政役(政事役使);政拙(拙于政事);政制(政治制度);政俗(政治与风俗)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 。 如:民政;邮政;财政 指家庭或团体的事务 。 如:家政;校政 政策;法令 先王之政。——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袁有守多惠政。——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又如:政刑(政令和刑罚);政典(政策和制度);政条(政令);政道(施政的方略) 官长;主事者 政诸侯。——《墨子·非命上》 以为大政。——《左传·昭公十五年》 周公作立政。——《书·立政》 又如:学政;盐政 旧说做官一任为一政 。 如:历官七政 政权 州吁果杀其君而夺之政。——《韩非子·内储说下》 策略 其次伐兵,下政攻城。——《孙子》 朝廷;政府机关 在其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脱脱《宋史》 姓 另见 zhēng
|
炡 | zhēng | 9划 |
-
〔~爚(yuè)〕煠。
|
峥 | zhēng | 9划 | (形声。从山,争声。本义:山高峻的样子)同本义 于是赢粮潜行,上峥山,逾深溪。——《战国策》 又如:峥峥(高峻的样子)
|
埩 | zhēng,chéng | 9划 |
- [ zhēng ]
-
耕治。
- [ chéng ]
-
中国古代鲁城北门池。
|
拯 | zhěng | 9划 | (形声。从手,丞(chéng)声。本义:向上举) 同本义 艮期腓,不拯其随。——《易·艮》。王弼注:“随,谓趾也。止其腓,故其趾不拯也。” 孔颖达疏:“拯,举也。” 救济;援救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起而拯之。 又如:拯弊(匡救衰病);拯世(救世);拯物(济世);拯恤(援助;救济);拯抚(救济安抚);拯济(救助;救济)
|
狰 | zhēng | 9划 | (形声。从犬,争声。“犬”泛指兽类。本义:传说中的奇兽)同本义 [章峨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赤豹,…其名曰狰。——《山海经·西山经》 又如:狰狞(形容面目凶恶)
|
怔 | zhēng,zhèng | 8划 | 惊恐 。 如:怔忪(惊恐不安);怔营(惶恐不安);怔忡(惊恐不安;又指心脏剧烈跳动的一种症状) 〈方〉∶发愣;发呆 宝玉怔了半天,方想过来。——《红楼梦》 另见 zhēng
|
爭 | zhēng | 8划 |
-
1.“争”的繁体字。
2.奪取、互不相讓。《左傳•隱公十一年》:“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潁考叔挾輈以走。”《北史•卷二十二•長孫道生傳》:“嘗有二鵰,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
3.較量﹑競爭。《書經•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4.辯論:“據理力爭”。《左傳•昭公六年》:“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徵於書。”《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此難以口舌爭也。”
5.相差﹑差別。唐•杜荀鶴《自遣詩》:“百年身後一丘土,貧富高低爭幾多。”《水滸傳•第六十九回》:“我這行院人家坑陷了千千萬萬的人,豈爭他一個?”
6.規勸。同“諍”。《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關龍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領之死,爭其上之過。”
7.如何。同“怎”。唐•韓偓《哭花詩》:“若是有情爭不哭,夜來風雨葬西施。”元•鍾嗣成《一枝花•生居天地間套•梁州曲》:“爭奈灰容土貌,缺齒重頤。”
|
征 | zhēng | 8划 | 征兆;迹象 明征定保。——《书·胤征》 休征嘉应。——《汉书·平帝纪赞》 候善恶之征。——《汉书·艺文志》 征兆必报。——《汉书·儿宽传》 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荀子》 征于色。——《孟子·告子下》 又如:征迹(迹象);征怪(怪异的征兆);征咎(灾祸的征兆);征候(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征兆);征效(征兆) “徵” 另见 zhǐ
|
姃 | zhēng | 8划 |
-
古女子人名用字。
女子容貌端庄。
3.古通“正”,指长官。
|
诤 | zhèng | 8划 | (形声。从言,争声。因与言论有关,故从言。“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意思是强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程度比“谏”重。本义:直言规劝)同本义(尤指友谊诚挚的劝告) 诤,谏也。——《广雅》 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孝经·谏诤》 又如:默诤(背地里直言劝告);诤谏(以直言劝止他人的过失);诤臣(能谏诤的臣子);诤戒(告诫) 另见 zhēng
|
糽 | zhēng,zhěng | 8划 |
- [ zhēng ]
-
引。
- [ zhěng ]
-
丝绳绷紧的样子。
|
佂 | zhēng | 7划 |
-
惊慌。如“百姓~~,无所措其手足。”
|
抍 | zhěng | 7划 |
-
1.上举;升。
2.拔。
3.救助。
4.取;收。
|
证 | zhèng | 7划 | 证据,凭据 慎用六證。——《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罪无申证,狱不讯鞫。——《后汉书》 又如:证明师(起到证据作用的人或物);证左(指当时在现场亲知亲见其事,可以证明实际情形的人) 证件;证书 。 如:工作证;身分证;出生证;健康证
|
争 | zhēng | 6划 | 多用于诗、词、曲中,相当于“怎么” 片言争敢动吾皇。——《警世通言》 如:争知(怎知);争似(怎似);争耐(怎标;无奈) 另见 zhèng
|
氶 | zhěng,chéng,zhèng | 5划 |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捧着) 继承,朱明未承夜兮。——《楚辞·招魂》。注:“续也。”
|
正 | zhèng,zhēng | 5划 | 通“征” 征税 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门》。郑注:“正,读为征。” 唯加田无国正。——《周礼·夏官·司勋》 谨正盐筴。——《管子·海王》。李哲明云:“正,税也,正、征古字通用。” 出兵,征讨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书·汤誓》 故诸侯服而无正。——《管子·山至数》 司马弗正。——《礼记·燕义》 另见 zhèng
|
凧 | zhēng | 5划 |
-
均为纸鸢(日本汉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