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拼音的所有汉字

找到98条zi拼音的汉字
成语 读音 笔画 释义
13
  1. 沾污

    血滓太阿铓,看腥污髑髅囊。——郑若庸《玉玦记》

    又如:滓污(污染);滓秽太清(使天空受到污染。比喻玷污清明)

  2. 污染;玷污

    司马太傅(道子)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 太傅叹以为隹。 谢景重在座,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 太傅因戏 谢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世说新语·言语》

    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无耻,碧岭再辱,丹崖重滓!——《北山移文》

    又如:滓秽(玷污)

zī,zuǐ13
  1. 无声细下飞啐雪,有骨已剁觜春葱。——《杜甫语》

  2. 龇,露[牙]

    獠牙觜出赛银钉。——《西游记》

  3. 另见 zī

12
  1. 切成的大块肉

    胾,大脔也。从肉。——《说文》

    毛炰胾羹,笾豆大房。——《诗·鲁颂·閟宫》

    左殽右胾。——《礼记·曲礼》。注:“殽,骨体也;胾,切肉也。殽在俎,胾在豆。”

    羹胾中别。——《管子·弟子职》

    胾四豆。——《仪礼·士虞礼》

    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2

1.古地名,中国春秋时属鲁,在今山东省汶上县以南。

2.中国春秋时纪国邑名,在今山东省昌邑县西北。

12

直立着的枯木。

12
  1. 紫色的衣服和绶带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韩非子》

    怀金垂紫。——《后汉书》

zǐ,cǐ12
[ zǐ ]

弱;劣。

[ cǐ ]

1.古同“呰(訾)”。

2.古同“疵”。

12

古同“菑”。

12
  1. ——见“崦嵫”(yānzī):

  2. 山名,在甘肃

  3. 古代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12
  1. (形声。从子,兹声。子,小孩子,是生殖的结果。本义:繁殖,生息)

  2. 同本义

    孳,汲汲生也。——《说文》

    孳,蕃也。——《声类》

    鸟兽孳尾。——《书·尧典》。传:“乳化曰孳。”

    其民孳阜无数。——《列子·汤问》

    又如:孳生(繁殖);孳尾(动物交配繁殖);孳牧(繁殖牧养);孳息(繁殖);孳孕(生育);孳植(滋生);孳蕃(滋生蕃衍)

    (形∶通“孜”。勤勉不怠 )

    孳孳为善者。——《孟子》

    予思日孳孳。——《史记·夏本纪》

    尚复孳孳得民和。——《汉书·萧何传》

    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汉书·东方朔传》

    又如:孳孳(通“孜孜”)

  3. 通“滋”。增长

    以其有传类番孳之祥。——《周礼·天官·内宰》注

    孳荫万物。——《汉书·律历志上》

    孳货盐田。——鲍照《芜城赋》

12

古同“淄”。

12
  1. (形声。从车,甾(zī)声。本义: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又称“辎车”)

  2. 同本义

    辎车,载辎重卧息其中之车也。——《释名·释车》

    辎,载衣物车,前后皆蔽,若今库车有邸曰辎,无邸曰軿,軿车有衣蔽,无后辕,其有后辕者,谓之辎也。——《字林》

    辎,軿车前衣车后也。从车,甾声。——《说文》。按,軿车前有衣,辎车前后皆有衣。

    蔽前后谓之辎,载物必重谓之重,人挽以行谓之辇,一物也。——《左传·宣公十二年》疏

    终日不离其缁重。——张衡《东京赋》。注:“辎重,有衣车也。”

    乡师车辎造修文具,其缮何若?——《管子》

    又如:辎车(外面罩有车篷、布帘的车子);辎軿(指在车箱四周设有布帘屏蔽的车子);辎骑(载着物质的车骑)

  3. 行军时运输部队携带的物资

    隧路亟,行辎治,此司空之官也。——《淮南子》

    又如:辎粮(军用钱粮;军需);辎囊(随军所携带的私人用品袋,指其随军所带的物资)

12
  1. (形声。从米,次声。本义:古代供祭祀用的谷物)

  2. 稷,即谷子

    粢,稷米也。——《玉篇》

    又如:粢粝(粗劣的饭食)

  3. 特指祭祀用的谷物 。

    如:粢食(古代祭祀时用的以黍、稷所作的饭食);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

  4. 谷类的总称

    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国语》

12
  1. 繁盛;茂盛 。

    如:滋阜(繁盛);滋盛(众多;兴旺);滋繁(益繁;滋生繁多)

  2. 味美 。

    如:滋美(美食);滋旨(美好的滋味或意味)

  3. 肥腻 。

    如:滋腴(肥腻的荤食);滋膏(脂膏)

  4. 脏污,污浊

    不获世之滋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滋垢(污垢);滋泥(污浊的烂泥);滋秽(污秽)

12
  1. 腐烂的肉

    掩胳埋胔。——《礼记》。郑玄注:“骨枯曰胳,肉腐曰胔。”

12
  1. (形声。从口,兹声。本义:叹声)

  2. 同本义

    嗞,嗟也。——《说文》

    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嗞乎, 司马空!”——《战国策·秦策》

    又如:嗞咄(嗟叹声);嗞啦(形容刺耳的声音)

  3. 露牙

    我便说特来与你做媒。你倒嗞了这张嘴,说道:“姑娘,莫不是爹爹说王嗞。”——元· 柯丹邱《荆钗记》

    又如:嗞嘴(咧着嘴)

  4. 象声词。

    如:嗞嗞(一种细尖响声)

11
  1. 僧侣

    游食缁黄,往来寄宿。——《聊斋志异》

    又如:缁锡(僧人);缁子(和尚);缁林(僧界,僧众);缁徒(僧侣)

  2. 黑色僧服。亦指僧侣或作僧侣

    自此更姓改名,削发披缁,去了。——《儒林外史》

    又如:缁服(僧服);缁衲(僧衣。借指僧侣);缁锡(僧衣锡杖。僧人所用)

11
  1. 油的沉淀或渣滓 。

    如:油渍

  2. 造成污迹的东西 。

    如:水渍;茶渍

11
  1. 同“咨”。征询;商议

    国有大政,必议之于前训,谘之于故老。——《后汉书》

    又如:谘事(询问政事);谘析(商讨辨析);谘谋(商议谋划)

  2. 通“资”。供给 。

    如:谘酒(敬酒)

11

眼眶。《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頭髮上指,目眥盡裂。”唐•杜甫《望嶽詩》:“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