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偈

标签哲理 修行 数字

其他名字:菩提偈

作者:惠能

朝代:

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佛性常清净,
何处有尘埃!

只要性空,
哪会有什么尘埃!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镜本清净,
何处染尘埃!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
到哪里染上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
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

听说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以此进行修行自身,
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释文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注释

(1)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 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2)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
《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
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
】: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4)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个问题,小乘和大乘的观点不一致,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引起长期争论。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视佛性说。天台宗提出五种佛性,法相宗归结为两种佛性,华严宗更把“有情”众生的佛性与“非情”之物的法性区别开来。
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5)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6)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
《信心铭》】:“不识玄者,徒劳念佛。”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7)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
过去,佛教徒认为】:东方日出,是万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万物终归之处。因此,传统的教义都认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称西天)为其归宿。 的这个观点,实是对西方“净土”的否定,为“顿悟”成佛提供了理。

作者

惠能

惠能

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紫铜精铸,高172cm)


上一篇:十五从军征
下一篇:采莲曲
近期文章

本站热文

服务标语,315服务标语
2025-03-19 02:51:29 浏览:7
一本录取时间:一本录取时间河南?
2025-03-19 01:10:46 浏览:6
72小时 打一字 VS 72小时打一字谜
2025-03-19 05:40:19 浏览:5
附议 VS 附议和同意的区别
2025-03-20 19:20:52 浏览:5
标签列表

热门搜索